寶雞俗稱小河南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操著一口河南腔,尤其是在寶雞市區。這段歷史也被大多數河南人所熟知,就是1938年花園口決堤和1942年河南饑荒大量災民逃亡陜西,而當時的隴海鐵路也只能通到寶雞,現在的寶雞也有“小河南”之稱,二是中原經濟區有的就不說河南話。
1、寶雞為什么稱為小河南?
寶雞俗稱小河南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操著一口河南腔,尤其是在寶雞市區。看過電影1942的人大概都對當時河南人逃荒的歷史背景和情況比較了解,也就明白了寶雞為什么有那么多河南人,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打的最慘烈的時候。當時由于河南天氣異常干旱,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很多老百姓都被餓死了,再加上日軍大舉進攻河南,很多老百姓為躲避戰亂和饑荒而踏上了逃荒之路。
當時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陜西的西安和寶雞,我曾經認識的幾個河南人也向我講過,他們的祖輩剛到寶雞的時候只能住在河灘上,因為本地的寶雞人害怕洪水泛濫,所以住在附近的山坡上,他們這些外來人在山坡上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只能在本地人不愿住的河灘上搭上茅草房過日子。后來,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寶雞市民,
2、有哪些河南以外的地區也說河南話?
感謝邀請,首先我們把河南話理解為近代以來河南人說的方言,那么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河南以外,我所知道的有兩個地方的說河南話。一、陜西寶雞市,2014年我在浙江碰見一個寶雞的,他知道我是河南的,跟我聊天也是用河南話,毫無違和感,后來才知道他是寶雞的,是民國河南的移民。其實這段歷史也被大多數河南人所熟知,就是1938年花園口決堤和1942年河南饑荒大量災民逃亡陜西,而當時的隴海鐵路也只能通到寶雞,現在的寶雞也有“小河南”之稱,
二、浙江湖州長興縣。在長興縣河南籍后裔達20多萬,主要是信陽羅山和光山一帶的人遷過去的,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也說河南話,但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已經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風格,據說羅山人是在太平天國時期飽受戰亂,當然長興水草豐美到因戰爭人口急劇減少,于是羅山人便在這里定居生活,至今長興和羅山、光山還有一些尋親活動。
3、哪些省份和地區的方言類似河南話?全國大概多少人說河南話?
此題目,在我回答地緣文化與豫劇或河南方言時,已多有涉獵,這里再補說一下,首先說,河南方言,應指以開封和鄭州一帶的方言(這兩地也有細微區別)。而豫南之信陽南部一帶方言,為豫卾交叉之方言,有湖北方言味,焦作與濟源話,帶有山西方言味,洛陽老城區個別字的吐音,有的也難以聽懂,如:饃、坡、灣、玩,發音不是常讀音。
這些雖然也算是河南方言,但不能代表正宗河南方言,我在表達上述觀點時,一些網友表示反對,稱許昌、周口、商丘、洛陽、南陽方言才能代表。但我仍堅持“只有開封、鄭州方言才可代表“的觀點,理由是:一是開封是古代多個朝代的都市,在1954年以前還是河南省會。可以說,長時間是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有代表性,
而鄭州現在是全方位的中心,離開封又很近,現在正在實行鄭(州)汴(開封)一體化。二是豫劇強調用河南方言來唱,而豫劇的最早發源地是在開封,因而,開封話,在豫劇里被視為正宗、規范。其次說哪些地方說河南方言,應當說,除晉東南4地市外的中原文化圈的范圍內,皆說河南方言。其包括:冀南之邯鄲、邢臺,魯西(南)之菏澤、聊城(以及濟寧之部分縣、市),皖北亳州、宿州、淮北等4地市,蘇北的徐州等3地市,鄂西北的襄樊、老河口、十堰等縣、市,其方言雖與開封話有細小差別,但總體上屬于中原官話的河南方言區,
這些地方都是唱豫劇的地方。有人說,中原經濟區的人都說河南話,這話不準確,一是河南話里有許多方言:二是中原經濟區有的就不說河南話,比如:山西運城、臨汾屬于中原經濟區,但說的和陜西關中話差不多,唱的戲是蒲劇,有點秦腔味,就是唱豫劇的晉城、長治二地市,其語言與河南濟源市方言差不多,也不屬正宗河南方言。還有,開始方案為中原經濟區的江蘇徐州,最終因為已是環渤海經濟區,國務院考慮再三而未有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