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么殷墟遺址在安陽。商朝的發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可從建國以來,商朝就成為了“流浪王朝”,中丁遷都于隞(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河亶甲遷都于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于邢(今河北邢臺);南庚遷都于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西北)。
1、大清朝的龍脈到底在哪里?
很多主流說法不靠譜,為什么說不靠譜,并不是因為完全說錯了,也不是因為滿清不認為長白山不是自己的龍脈。而是因為自己如何認為和實際事實并不是一回事,主流說法是滿清把長白山視為龍脈,據說那里有十二個山頭就是滿清的龍脈所在,還有的傳說那里有一道神秘的青銅門,有的甚至聲稱見到過等等。如果說長白山就是滿清龍脈,那長白山并未被破壞,為什么滿清就壽終正寢了呢?龍脈怎么就斷了呢?相反有兩個神秘現象發生在滿清建政前后,一個是明末1626年5月30日上午9點的北京天啟大爆炸和清末1908年6月30日上午7點17分的通古斯大爆炸,
滿清剛好被夾在了中間。另一個是始建于康熙時代1707年的圓明園到了清末被毀,康熙時代經歷了政權不穩,到后來康熙開始改變政策主動漢化,康熙一朝才真正實現了滿清的穩定統治。同時建了圓明園,然而到了清末圓明園被毀,基本標志著這個王朝走向了必然的覆滅。有說除了八國聯軍為掩蓋劫掠財寶火燒圓明園外,圓明園更多是被老百姓一點點破壞的,
如果站在文化遺址的角度可以指責老百姓,當站在滿清龍脈的角度,也許圓明園被如此毀滅是必然的。滿清一朝都是詭異的,幾乎是躺著拿到政權的,所以多爾袞才說清之江山取之于闖賊其實還應該多一句,得之于漢奸。以滿清絕對人口數根本沒有一絲入主中原的實力,就算不反抗,只要不配合,滿清那點人口攤開了是不夠統治的,其實從明末開始這種詭異就接連發生了。
滿清一朝都像是被某種力量左右著,所以有兩次神秘的大爆炸,有圓明園作為滿清存在和滅亡的見證。關于大爆炸除了神秘,不得其所,但圓明園我已經從古文化里發現了神秘背后的那個邏輯了。只是這里不公布,圓明園至少是代表滿清龍脈或風水的一個地方。如果存在上天,那其目的只是想讓逃向東北的O1九黎這個群體回歸,大鯀時離開,多爾袞時回來。
滿清的帝名與年號都是高度符合文化的,只舉一例。乾隆被說成是漢人,然而乾隆這個名字其實是千龍與犬戎是一回事,戎原本是龍的意思,戎為養狗人后裔北三苗,千是其聯姻對象,因此有了犬戎,犬戎就是最早的匈奴,后來大部分成了漢族。然而匈奴叫鴻尼,乾隆叫弘歷,然后乾隆又被傳為漢人。當然乾隆不是漢人,只是名頭似乎是在刻意對應我們的文化歷史,
2、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么殷墟遺址在安陽?
朝歌就是殷墟,這可是詩圣杜甫的祖先杜預的研究成果。然而,孟子教導我們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時我也認為全信的話就是愚魯,于是在下覺得杜預說的也是模棱兩可,我今天就把這個模棱兩可變成一錘定音。最初我也曾認為杜預說得對,可對比神話影視、歷史文獻,我發現“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么殷墟遺址在安陽?”這真是一個燒腦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神話與歷史相矛盾的問題,更是歷史與歷史相矛盾的地方。
《左傳·定公四年》載:“命以康誥而封于殷虛,”杜預注曰:“殷虛,朝歌也。”倒不是杜預把殷墟說成殷虛,因為左丘明記錄的也是殷虛,其實這里的殷虛是通假字,通假的字正是殷墟,我們還是從商紂王的朝歌說起吧,這里面也有很多顛覆你觀念的真相。很多人知道朝歌這個地方,還都是得益于大型古典神話連續劇《封神榜》,不過,《封神榜》犯了一個發音的錯誤,這個錯誤倒不像把”耄耋(maodie)”說成“耄耋(maozhi)”那么嚴重,但依然不能讓淇縣人民接受。
不過之前最不能接受的應該是浚縣人民,而現在最不能接受的是鶴壁開發區的人民,這個問題就連《封神榜》里的演員都把朝歌(zhaoge(朝歌(chaoge)。《封神榜》這部電視劇影響很大,很多人都把朝歌(chaoge)當成了正宗發音,淇縣人民不能接受的是,朝歌就是淇縣的古稱,在漢太祖時還設立了朝歌縣,朝歌被定為朝歌之前就是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