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東北10公里與患安縣交界的洛陽江入海處,有一座名所,又名萬安橋,人稱“海內第一橋”。所謂“站起來像器械塔,倒上來像洛陽橋”即描述這座橋的宏偉氣概,五里橋也叫平安橋,人們稱“天下無橋長此橋”,是國內最長的古橋,萬安橋對南北及外洋交通起了重大功用,為眾人所享譽海內外。
1、泉州“海內第一橋”指的是哪座橋?最長的古橋五里橋呢?
泉州東北10公里與患安縣交界的洛陽江入海處,有一座名所,又名萬安橋,人稱“海內第一橋”。所謂“站起來像器械塔,倒上來像洛陽橋”即描述這座橋的宏偉氣概,它也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由升天入蔡襄倡建于1053~1059年,用時六年建成。該地水閱2.5公里,江濤滔滔,深不可測,造橋確非易事,但昔時工匠采納“筏形基礎”以建橋墩,終究馴服江濤,建成為了馳名中外的梁式海港巨型石。
橋上有明清重建碑記12座,另有“萬安橋”、“萬安古湖”等宋朝摩崖石刻和幾座石像、石塔,萬安橋對南北及外洋交通起了重大功用,為眾人所享譽海內外。五里橋也叫平安橋,人們稱“天下無橋長此橋”,是國內最長的古橋,它高出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之間的海面。本來橋長810丈,16尺,合5里多,雄偉壯觀,顛末800多年沖積淤塞,部門海灣已成海洋,“五里析成上橋”。
縱然如許,如今可見到的橋身另有4里多,五里橋系梁式石橋,全體由花崗石砌成。全橋流水孔道有362個,橋面上建有五座慈亭,各亭皆有名稱,東邊一座為橋頭亭,兩頭的析亭浪潮庵,中央一座叫中亭,最有目共睹,面寬10米,四周保存有歷代重建碑記13座,亭前有兩尊石刻的軍人像,系宋朝石刻藝術品,。如今五里橋的橋下已白云蒼狗,成為了一片青蔥的田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