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可以帶回來的特產
巴西特產是寶石、咖啡、蜂膠、皮具等。這些旅游時都能帶回。帝王玉只有巴西才有,能買一點寶石回去,關鍵是要買到真品。巴西的皮件也很有名,像皮鞋、拖鞋、皮包、皮夾等。還有工藝品,像東北部的陶器、手工蕾絲和刺繡,極富誘惑的印第安手工藝品多半來自亞馬孫北部,全國到處都有的美麗的木器、草編飾物等。到巴西旅游別忘了帶巴西的咖啡,買幾瓶回去送人定受歡迎。
2. 可以帶走的成都特產
玉環文旦,黃巖蜜橘,仙居楊梅
3. 成都能帶回來的特產
洞庭湖刁子魚和梅干菜,扣肉
4. 成都能帶回去的特產
1,鍋盔
鍋盔是陜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面食小吃。鍋盔源于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后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
2,肉夾饃
肉夾饃是陜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區的著名小吃,起源于戰國,當時稱“寒肉”。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樊記臘汁肉由樊鳳祥父子倆創于1925年,已有70多年歷史。于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
3,臘汁肉
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占制的醬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于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后余香久不散。”
4,甑糕
甑糕是陜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糕類早點食品。以糯米、紅棗為原料,相間疊放,鋪三四層。用大、小火蒸熟。色澤鮮艷,紅白相間,粘甜味美。以糯米和紅棗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甜糕。
5,石子饃
石子饃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突,活像一個橢圓形的小金盆,咬開后層次分明,外酥內軟,咸香可口,經久耐貯。這種饃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鹽(糖),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制成饃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營養豐富,易于消化,攜帶方便,經久耐貯的特點。
5. 成都能帶回家的特產
重點是能帶回家,有特色的特產,那太多了,如果你不差錢,請把以下特產都帶回家吧
江津白酒
產于重慶江津的江津白酒絕對是重慶特產之一,先將整粒高粱加沸水浸泡,蒸煮糊化,攤涼;然后培菌糖化,續糟發酵,定時定溫蒸餾取酒;再經陳釀酯化,使酒質更加醇厚豐滿;最后檢驗,勾兌,裝瓶而成。整個過程貫徹勻、透、適三要求。酒液清澈透明,純凈無雜,醇厚芳香,回味甘爽。
江津廣柑
重慶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就開始栽培廣柑,距今已有300年歷史,是全國三大柑桔產區之一,素有“柑桔之鄉”的稱譽。品種有:錦橙、先鋒橙、冰糖柑、津華橙、春橙、五月紅等。錦橙果肉細嫩化渣,酸甜適度,味濃汁多,微具香氣。果實可食部分多,果汁多,種子少。先鋒橙果色橙紅稍淺,風味酸甜,味濃有香氣,種子略多。此外,江津還有皮薄肉嫩、味道清甜的冰糖柑和桐子柑;有頭年開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五月紅”和青泊夏橙;有質脆味甜,耐貯藏運輸的紅皮香柑和黃皮香柑。
榮昌工藝陶
重慶榮昌陶瓷業從清乾隆時的粗陶,發展到清咸豐時的“泥精”,再發展到光緒時的刻花、色釉及民國時的釉下彩;在窯形上,從甑子窯、通窯發展為階梯窯;燃料均以松柴為主。解放后,由柴窯發展為煤窯。在施釉方面,繼承唐、宋以來的色釉裝飾,發展了各種釉色。采用的陶土細膩致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制成的工藝陶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
涪陵榨菜
涪陵位于長江與烏江匯合之處。該處出產一種莖部發達、葉柄下有乳狀突起的青菜頭。清光緒年間,涪陵人邱壽安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他雇用的伙計鄧炳成選用肉厚質嫩的青菜頭,讓風吹至半干,加鹽揉搓腌漬,然后再用木榨榨干鹽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裝壇密封。這種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由于它具有脆、嫩、鮮、香的獨特風味,大受群眾歡迎。起初邱家嚴格保密,獲利甚厚。后來腌制方法逐漸傳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已遍及四川沿長江一帶,年產達四十五萬壇,其中涪陵占二十五萬壇,所以“涪陵榨菜”名聲大振,至今未衰。
重慶土特產介紹黃連:以“黃連之鄉”——石柱縣所產最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