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有個時間差問題,劉秀定都洛陽時長安還沒有拿下,談不上放棄。早在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軍隊先后攻克長安、洛陽,更始帝希望在洛陽建都,命令劉秀修整洛陽宮殿、官府,劉秀建都洛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此期間劉秀急于稱帝,洛陽是不二選擇,劉秀的勢力范圍被壓縮在黃河以北,河北是他的軍事和行政重心,定都洛陽有利于強基固本。
1、劉秀為什么不學劉邦建都長安而定都洛陽?
簡答: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67年),經過多年征戰和懷柔并舉,于公元25年六月(農歷)在都成(今河北柏鄉北部)筑壇祭天,登基稱帝,改年號建武元年,史稱東漢。早在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軍隊先后攻克長安、洛陽,更始帝希望在洛陽建都,命令劉秀修整洛陽宮殿、官府,后因更始帝劉玄被赤眉軍所殺。因朱鮪參與謀殺劉秀哥哥劉縯(字伯升)的“共謀誅伯升”事件,不敢投降劉秀,
所以洛陽守軍將領朱鮪與劉秀對峙數月后,在岑彭勸說下投降。自己反綁起來見劉秀,劉秀赦免了他,封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從此建都洛陽,這是劉秀建都的簡要過程。小編問,劉秀為什么不學劉邦建都長安而建都洛陽,主要是劉邦當時封地在關中(漢王),又是先攻入關中的軍隊首領,當年他與楚霸王項羽的約法三章“先入關中者為天下王”,所以,劉邦建都長安有主、客觀原因,
只是關中土地貧瘠,干旱少雨。雖說有經、緯兩河,淤泥、渾濁不堪飲用,且交通閉塞,各地糧食、貨物運輸艱難,養活不了那么多人和軍隊(不然到了隋煬帝時期為什么要建東都呢?)。中原富庶,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且與各地相對較近,當時,長安被戰火毀壞,洛陽都城現成且是新的(為劉秀本人監造)。所以,劉秀建都洛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2、東漢為什么放棄關中定都洛陽?
最初有個時間差問題,劉秀定都洛陽時長安還沒有拿下,談不上放棄。統一全國后劉秀一度有過遷都動機,但綜合考量后還是落錘在了洛陽,遷都洛陽的想法早在西漢末年就已存在,王莽時更是做好了搬遷準備,反王莽的更始帝劉玄最初也是定都洛陽而后才遷往長安。也就是說,當時的洛陽已經具備了成為首都的行政和思想基礎,劉秀都洛是這一思潮的延續,
洛陽方便的水陸交通和靠近中原糧倉的便利也為建都提供了經濟支撐。最重要的是,劉秀稱帝時尚未統一全國,皇帝也不止他一個——比如光姓劉的就有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和赤眉軍擁立的建世帝劉盆子,長安先是作為劉玄政權的首都,而后赤眉破城又成了劉盆子的據點。劉秀都洛時正值雙方政權交替,2年后才正式收入囊中,在此期間劉秀急于稱帝,洛陽是不二選擇。
拿下關中及長安后,國內仍有許多割據勢力,比如在今天的河南省東南部以及山東、安徽、江蘇一帶割據稱帝的劉永,割據荊州自立為楚黎王的秦豐,在薊城自立燕王的彭寵,偏霸隴右的隗囂,以及在成都稱帝、坐擁巴蜀和漢中的公孫述,劉秀的勢力范圍被壓縮在黃河以北,河北是他的軍事和行政重心,定都洛陽有利于強基固本。劉秀不屬于西漢皇室的正統接班人,他只是應景興復漢室的口號來獲取政權,定都會根據需要而不必遵循西漢,
而且長安當時還存在兩個不利的客觀事實:一是城市已被赤眉焚毀短期難以恢復,人口和經濟不足以形成支撐,遷都成本會很大;二則作為舊都有著權力爭奪的敏感,避開不失明智之舉。劉秀統一全國后,關中大族還復舊都的言論甚囂塵上,學士杜篤還專門寫了《論都賦》作為理論支撐,劉秀本人也一度動搖,但是反對者——也就是劉秀賴以打下江山的關東大族勢力更為強大,遷都終難成行。
3、有哪些朝代在洛陽定都?
一、說到洛陽,就不得不提西安,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后,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唐朝,西安(長安)關中地區被吐蕃攻破,“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可憐的西安,周朝洛陽一不管你,你就被犬戎占領了;唐朝洛陽一不管你,你就被吐蕃占領了,最后還得靠洛陽出力收復西安,西安關中被犬戎和吐蕃攻破,是由洛陽出力收復西安;洛陽被金兵蒙古攻破,西安關中舉手投降,如入無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