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雖然出生在洛陽,但他的成名地和建功立業的地方并不在洛陽,因此他也沒必要一定定都在洛陽。后唐定都洛陽,禁軍駐屯之地叫夾馬營,趙匡胤的母親隨軍,他出生在洛陽順理成章,趙匡胤出生在洛陽,有關他的傳至今仍被洛陽人津津樂道,后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在這里出生。
1、趙匡胤為什么遷都到洛陽?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一、王朝定都選取條件軍事方面,地勢艱要、易守難攻,善于內外防守;經濟方面,邑都及周邊地區經濟富庶,物資運輸便捷;地理方面,位居中心區域,水陸交通發達,輻射全國各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二、趙匡胤定都初定開封,建隆元年(960),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有“七朝古都”之稱的開封,承襲后周順勢為之。
其域有“居中御遠”之優,卻無險可扼、易攻難守,非用武之地,軍需耗費龐大,內憂外患隨時威脅大宋,遷都洛陽。有“九朝古都”稱譽,坐落“天下之中”,山河拱衛,形勢甲于天下,地理環境優越,易守難攻便于御敵,還可節省軍費開支,減輕百姓徭役,有利于紓解國家經濟的繁重負擔。三、無言的結局據歷史記載,開寶九年(976),趙匡胤提出“遷都之議”,這個高瞻遠矚的明智之舉不得君臣認同,沒有付諸實施,為宋朝埋下亡國之患,
2、洛陽夾馬營與趙匡胤有什么關系嗎?
說到趙匡胤與洛陽的關系,就不能不提那條叫夾馬營的路。這條路在洛陽市瀍河區,因夾馬營而得名,夾馬營,在《宋史》的記載中,是趙匡胤的出生地。后人考證,宋朝時的夾馬營就在今天的瀍河回族區爽明街北段,現在那里有條路叫夾馬營路,趙匡胤祖籍涿州,父親是后唐禁軍將領。后唐定都洛陽,禁軍駐屯之地叫夾馬營,趙匡胤的母親隨軍,他出生在洛陽順理成章,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有關他的傳說,至今仍被洛陽人津津樂道。他身為大將,深受皇帝倚重,卻兵不血刃地趕皇帝下臺,自己做了皇帝,在16年的皇帝生涯中,他曾有將都城遷到洛陽的打算,無奈遭人反對,無果而終。趙匡胤,大宋開國皇帝,五代十國混亂局面的終結者,人們感慨于他治國理政的雄才大略,也感嘆于他勤政愛民、勤儉節約的品德,
關于趙匡胤的誕生,《宋史》中記載:“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后唐天成二年即公元927年,趙匡胤生于洛陽夾馬營。跟歷史記載中的許多大人物一樣,他出生時也天降異象,紅光繞室,異香滿屋,他呱呱墜地時,遍體金光閃閃,三日不變。傳說更有意思:趙匡胤出生時,有紅色光芒直沖云天,鄰居以為失火了,紛紛來救火,結果沒看到火,只聽說一個小孩誕生了,驚嘆不已,
因此,夾馬營所在的那條街又被稱為火燒街。后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在這里出生,這個彈丸之地,竟然出了兩個真命天子。于是,夾馬營有了第二個別稱——雙龍巷,趙匡胤在夾馬營生活了20多年,后來做了后周禁軍統帥,陳橋兵變后當了宋朝皇帝,再后來杯酒釋兵權,最后燭影斧聲,給歷史留下一個難解之謎。趙匡胤對夾馬營很有感情,當了皇帝后,一度想將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但遭到弟弟趙光義和大臣們的反對,只好作罷,
北宋僧人文瑩的《玉壺清話》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趙匡胤當了皇帝后,特意回夾馬營轉了一圈。在夾馬營,他指著一處地方,說:“小時候,我有一個漂亮的小石馬,老是被別的小朋友偷,后來我就把它埋在這里藏了起來,你們挖挖,看還有沒有?”手下人一挖,小石馬果然還在。夾馬營除了這個叫法,它還被稱為甲馬營,《邵氏聞見錄》中說,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很節儉,趙光義覺得他“服用太草草”,他正色道:“爾不記居甲馬營中時耶?”在《石林燕語》中,夾馬營則被稱為山子營——“太祖降誕于西京山子營”。
3、洛陽人趙匡胤為何定都開封?
好比安徽鳳陽人朱元璋為什么要定都南京,江蘇豐縣人劉邦為什么要定都西安一樣,并不是開國帝王出生在哪里就要定都在哪里,這中間涉及到許多因素,趙匡胤雖然出生在洛陽,但他的成名地和建功立業的地方并不在洛陽,因此他也沒必要一定定都在洛陽。至于趙匡胤為何選擇開封而不選擇洛陽,因素大概有以下幾種:其一趙匡胤定都開封前,開封已是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的國都,開封經過歷代帝王的苦心經營,其完備程度早非其他都城可比,尤其是開封城經過后周世宗柴榮的改擴,其繁華程度和防衛等級完全擔當的起帝都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