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三國演義》中的神話,讓我們通過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看一看歷史中,真正的趙云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從對陣許禇的戰斗中,馬超和趙云兩人的表現基本上是旗鼓相當,在三國諸位猛將中,趙云參加戰斗次數最多,一共是38次;趙云的勝績最多,共有35次;趙云殺死敵方將領人數最多,有名有姓的是22人(還不包括長坂坡斬殺曹軍四十余名將領);趙云受到敵方夾攻或者圍毆的次數最多,共有5次;趙云生擒敵將的數目最多,共活捉了4人;趙云救護主君的次數最多,救公孫瓚1次,救劉備3次,救阿斗2次。
1、洛陽真的是亂世的選擇嗎?
提問不準確,應該是洛陽包括河南,本是不太適合建都的地方。所以建都、遷都河南的王朝,主要以國祚短、亂世王朝多,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主要原因是,天下之中,四戰之地,又無河山形勝,這樣的地方難以孕育出強大鼎盛、國祚綿長的王朝。我們看看古代先賢的觀點,清代著名學者顧祖禹在其名著《讀史方輿記要》中指出:“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當取天下之日,河南所在必爭,及天下既定,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
周之東也,以河南(洛陽)而衰;漢之東也,以河南(洛陽)而北;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洛陽)而喪亂,朱溫篡竊于汴梁,延及五季,皆以河南為歸重之地。以宋太祖之雄略,而不能改其轍也,從而都汴;都汴而肩背之慮,實在河北,識之者早已憂之矣,女真之季也,懼蒙古之逼,乃遷于汴,遷汴未已,又遷于蔡。始為亡宋之資,終為自卑之地,
2、司馬師在戒備森嚴的首都洛陽“陰養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關于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這件事,說句幽默一點的話,可能連這“三千死士”,他們在長安城里住的糊里糊涂,都不知道自己原來是死士。“養”字,大家可以理解,但這個“陰養”卻是博大精深了,也不是明養,天天帶著身邊顯擺,喲呵,三千個保鏢,大家敬而遠之。也不是暗養,藏在自家地窖里,收到命令了才沖出來干活,這個陰養就是讓三千“死士”生活在洛陽城里,他們各有各的職業,看起來都是平民百姓,但實際上,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真實的身份,那就是“死士”。
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而且都聚集在一個城中,不說司馬懿的心機多么深重,他這個兒子就已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高平陵之變前一晚,司馬昭難以入睡,司馬師心都放到了洛河底下,靠的就是這三千死士,但是三千人啊,這數量很有可能就是實指,他們怎么都“臥底”素質這么好,也沒人多嘴一句,最后集結的時候默契地暴露身份。真有這么高保密性、高演技的三千人隊伍,司馬一家何不如早點奪取天下?其實看待這“三千死士”,真的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
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因素組成,三千人很多了,在古代已經屬于一個精銳的小軍團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組織,其次,把這幾千號人連接起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利益”,結合組織 利益的角度再看,其實這陰養的三千死士沒有這么玄乎,這里面還是司馬師的攻心術起到了絕對的作用。司馬師,一個可以稱“虎父無犬子”的傳奇人物,
魏明帝駕崩后,曹爽與司馬懿顧命輔佐曹芳,其實此時的魏政權已經落入了兩大家族的博弈狀態,曹爽囂張跋扈,但是卻無心篡位,司馬懿退一步海闊天空,退兩步一切皆有可能,顯得很慫,但是野心最大。司馬師作為司馬懿長子,不僅繼承了父親的陰狠,更是個天生的政治家,早年瀟灑君子,一表人才與夏侯玄、何宴齊名,“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
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其中夏侯玄通玄學,而何宴更是集美貌與才華一身,都是當時的頂尖才子,可見司馬師的起步就不低。不過若是真的以看待“何宴”這種“比女人還漂亮的男人”的目光去看待司馬師,那可就是詆毀了司馬師,除了外表之外,司馬氏有著一顆不遜色于司馬懿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他把這種想法隱藏得很好,當司馬懿被曹爽打壓的時候,司馬家一家子都很沉默,仿佛老實人一樣被欺負,但實際上,司馬師連“三千死士”都埋好了在洛陽城,
后人皆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道司馬昭帶人殺了曹髦,使曹魏徹底沒有崛起的機會,為晉朝的建立打下鋪墊,但實際上,當年司馬懿的高平陵之之變,壓根就沒帶司馬昭玩,司馬懿起事全程都在和司馬師溝通: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最無語的是,司馬懿還最后關頭才告訴司馬昭,把司馬昭嚇得一整宿沒睡,熬夜帶著黑眼圈政變,也不知道父子倆是多么看不起司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