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古今”南陽”的中心均為南陽城——宛城;宛城做為古南陽郡城和今南陽市主城,自身就是狹義的“南陽”,史書典籍中南陽與宛城互見的例子不勝枚舉。
1、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
白河是南陽人的母親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陽兒女,做為一個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南陽土著,如果連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都不知道,豈不是相當于連自己母親的叫什么都不知道嗎?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分別在哪里一一道來:南陽白河的源頭白河雖說在南陽穿城而過,婦孺皆知,但源頭卻是在洛陽的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流經南陽市境內,全長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南陽市區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濕地公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
南陽白河的盡頭白河在流經南陽的南召、方城、宛城區、臥龍區、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陽市,后與唐河匯流成唐白河,自東北向西南前行,約二十公里后注入漢江,漢水又是長江的支流,而長江最終注入的是東海,東海又屬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廣義來說白河的盡頭在太平洋,狹義的講白河的盡頭在漢江,總結:以上就是我對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的回答,如有異議,歡迎在評論區提出。
2、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南陽說”諸葛亮,劉秀在今南陽市,對嗎?有何依據?
古南陽郡涵蓋今南陽市域,今南陽市領有古南陽郡三分之二轄境,古今”南陽”的中心均為南陽城——宛城;宛城做為古南陽郡城和今南陽市主城,自身就是狹義的“南陽”,史書典籍中南陽與宛城互見的例子不勝枚舉。史載“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從來就不是“南陽”,與“躬耕于南陽”無關,今襄陽漢水以北區域(約2千k㎡左右)和南陽周邊其它地市部分轄區兩漢時屬南陽郡管轄,并不影響今南陽市做為兩漢南陽郡文化和歷史的承載主體。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競相吟詩作對、懷賢詠志之處,更是官修史志記載的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躬耕南陽”是華夏文明史璀璨印記,”南陽諸葛廬”做為這一文明印記的歷史載體,成為漢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題主的邏輯,”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那現代中國也不是漢朝的中國了,請問:兩漢歷史為什要納入中國古代史呢?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
市場經濟時代的某地域、群體,為一地之私,用偽學術手段給歷史重做“定論”,通過制造歷史虛無來消解正史,肢解國人文化、價值、信仰,表面上反映的是歷史爭議,實際上是道德操守問題。極度不自信,才需要苦心孤詣編織“定論”為自家歷史包漿,獲取虛幻的存在感,探討歷史,共同抗疫;今值清明,國旗為同胞而降,致敬英雄,共悼逝者!。
3、為什么河南介紹河南六大古都時說南陽是楚國發源地,并且楚國的都城在南陽?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說南陽是楚國的發祥地是有根據的,楚國的發祥地是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因六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將淅川境內的淅水攔腰切斷,在丹江口修起一座大壩,由于庫水的積存,將淅川境內的埠囗街淹沒在水下,將上寺,下寺附近的山丘都吞入水中,天長日久,由于洪水的沖擊,將淹沒在水下的楚國古墓露出水面,沿江兩岸的漁民,發現有許多銅缸(實際是文物叫銅鼎)就把它從水中撈起當油缸用,一次偶然的機會,淅川縣文化局陪同北京來的專家,在游玩丹江水庫時發現此事,說淅川人很富,拿銅鼎當油缸,于是,便引起考古專家的注意,對露出水面的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經專家確認,這些文物屬于春秋戰國時楚國貴族的古墓群,級別之高,文物之精湛,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