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北洋軍閥被推翻,軍閥并沒有被徹底消滅,而是以新的形勢出現,將這段時間稱為國民軍閥時期也不為過,畢竟新軍閥混戰時期無論是戰爭規模還是戰爭激烈程度都遠超北洋軍閥時期。在軍閥混戰時期,沒有一個軍閥能做到有絕對優勢,通常誰太強大了,就可能遭到其他軍閥的聯手抵制,從這點來說東北的地理位置很不錯,遠離其他軍閥,只要守住山海關,就能擋住大部分的威脅,和戰國時的秦國有點類似。
1、北洋軍閥時期,幾乎所有省份均被大軍閥控制為何偏偏河南沒有?你怎么看?
問題應該問的是1920年直皖戰爭以前,皖系、直系、奉系軍閥鼎立時期,河南為什么不屬于直奉皖任何一系。其實河南也是北洋軍閥控制的地盤之一,督軍趙倜出身北洋軍,在二次革命時,趙倜率部進駐河南,后來因為圍剿白朗有功,督理河南軍務,袁世凱死后,他主動靠攏段祺瑞,于是被任命為河南督軍兼河南省長,控制了河南。趙倜在河南任上除了搜刮地皮之外沒什么建樹,全靠抱著段祺瑞大腿才得以保住位子,
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對日借款等事情上,趙倜都支持了段祺瑞。按照當時的標準來說,趙倜其實也可以算皖系了,不過段祺瑞拿到了日本借款以后,在河南編練部隊,勢力逐步加強,這就引起了趙倜的不滿。在馮國璋死后,曹錕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曹錕率部從湖南返回直隸,直皖戰爭一觸即發,為了阻擋曹錕的第三師北上,段祺瑞決定派部隊在河南攔截,同時有撤換趙倜的打算。
趙倜得到消息以后轉而和曹錕合作,放第三師通過,直皖戰爭以后,直系大獲全勝,及時站隊的趙倜保住了河南督軍的位子。但是直系獲勝以后,吳佩孚也選擇在洛陽練兵,客強主弱,趙倜和吳佩孚之間的矛盾加深,所以在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以后,趙倜支持了奉系,趁吳佩孚率部北上時在河南起兵響應奉系,但是被馮玉祥等人擊敗,兵敗下野,此后河南成為直系的地盤。
2、為什么河南歷來沒有被軍閥長期割據?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偶爾鬧脾氣的黃河雖然給中下游沿岸不斷帶來麻煩,但也提供給中原地區人民以滋養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哺育我們先人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給他們優質的糧食、華美的冠裳、燦爛的文化、樸素的信仰,而河南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區域,從商到周,這里也確定了統治中心的地位,逐鹿中原,問鼎天下,是每一位王者的終極夙愿,在歷史上,定都于中原、尤其是洛陽的朝代國祚累計近千年之久。
但洛陽也有一個明顯的劣勢,就是地理位置太過開闊,無論是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還是東南方向的敵情,一概無險可守,所以但凡定都在此的王朝,除非保持高壓的對外擴張態勢,想要收縮防守,就地理位置而言,遠不如擁有潼關天險的長安和蜀道天塹的四川盆地,與少數民族或王朝內部的連年征戰也使得中原地區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自魏晉開始,中原為代表的北方經濟開始面臨南方經濟的挑戰;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建成,氣候條件更有優勢的江南一帶經濟逐漸替代了中原經濟,重心南移;到了宋元之后,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發力,南方的經濟優勢更加突出。
反觀中原地區,一直到明清時代、民國時期,再到抗戰,都是傳統交戰區,在近代史上,黃河水患不斷(更有人為的炸開花園口事件),百姓流離失所,自然也支撐不起巨量的軍費糧餉,客觀的說,河南已經從古代的富饒之地已經變成了典型的不發達地區,窮就罷了,南北交界之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是九戰之地,也就是兵家必爭所在,越窮,越打,越打,就越窮,掉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3、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少軍閥?各個軍閥的地盤又是怎樣的?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多個派系,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勢力,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勢力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勢力,直皖戰爭前,皖系控制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陜西、甘肅、新疆八省與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行政區及淞滬護軍使所轄區域;直系軍閥控制了直隸、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五省與綏遠特別行政區、寧夏護軍使所轄區域;奉系軍閥控制了東北三省,并開始將勢力向關內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