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掉荊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丟失荊州之后,關羽完全有機會向西退入蜀中,等待劉備的援軍,然后再收復荊州,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這些元老全留在荊州,令人奇怪的是,劉備在自己下命讓關羽發動襄陽和樊城戰役的情況下,也明知東吳時刻都在覬覦荊州的情況下,既沒有派兵牽制曹軍,也沒有派兵支援荊州,坐視關羽面臨著一挑二的困境,最終關羽腹背受敵,丟失了荊州。
1、劉備稱帝,關羽失荊州誰的錯?
謝邀,歷史上人們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人們將丟失荊州的罪過歸結到了武圣關二爺身上。我想說,武圣關二爺固然有這不可推卸的作用,但是丟失荊州僅僅是他一個人的過錯嗎?我覺得在這件改變三國歷史發展的大事情上劉備、諸葛亮和關羽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過于相信關羽,卻忽略了他的缺點當時,劉備出兵南區取西川之低,北面大敗曹操收獲漢中之地,東面占據荊州,可以說此時的劉備軍團已經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了。
領土已經有了,那么派誰去鎮守此地呢?其實我們在讀《三國演義》也知道劉備是非常信任自己的兩個兄弟的,正因為如此劉備不舍地將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交予他人。關羽雖然勇猛,但卻太過于傲氣,這一點相信劉備是肯定知道的,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讓關羽去鎮守荊州。我個人覺得要是趙云能夠鎮守荊州,荊州很有可能不被攻陷,因為趙云有著非常強大的執行能力,而且為人不但有實力而且非常低調,是一個很好的人選,
諸葛亮在關羽最為危機的時期沒有出兵援助,可謂一大敗筆我們知道關羽鎮守荊州的時期,可謂是意氣風發,沒過多久,在魏蜀大戰時期,關羽率軍北上中原,水淹七軍,大敗于禁和龐德軍隊。此時的關羽已經名震天下,諸葛亮和劉備當然知道這條喜訊,皆欣喜異常,但是諸葛亮和劉備在這之后關羽的北上時期絲毫沒有派兵援助(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大謎團),
關羽率軍攻打樊城,諸葛亮最應該做的就是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派出蜀中精銳支援關羽,或者從漢中出兵,進攻魏國西部地區,借以分散魏軍的精力,實在不行出兵攻打曹魏,派援軍加強荊州的防衛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啊。但是結局就是關羽被吳國和魏國軍隊包了餃子,致使關羽敗走麥城,導致了蜀國對外戰爭的一次巨大失利,導致兵敗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關羽的個人原因關羽傲慢是一件人盡皆知的事情,關羽有多“狂氣”,孫權派人想要跟關羽和親,誰知道被關羽給罵了回來,不接受就算了,自己的兒子還被噴“犬子”,孫權能不生氣嗎?這也為關羽后來的丟失荊州埋下了鋪墊。
2、關羽為什么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么影響?
“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可用來勸誡他人不要“大意失荊州”;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失誤作辯解,其本身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典故。不過,翻看當年歷史,還是不得不說一句“悲哉!關公!”因為“大意失荊州”未必真的全是關羽的錯,下面就這道問答先分析一下“大意失荊州”。第一種說法,也是最原始,最深入人心的說法是講,由于關羽的驕傲輕敵,沒有做好荊州東線對于孫吳的布防,就貿然進攻北面的曹仁,導致首尾不能相顧,丟掉了荊州,
這就是現在成語中講到的大意失荊州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是近代流行起來的,講因為關羽和劉備的政治路線發生了重大的偏差,劉備為稱王,而關羽為興漢,故而關羽沒有聽從劉備的整體安排,而自作主張的去伐魏,關羽對于劉備與荀彧對于曹操的關系是相類似的,所以劉備這次是沒有派兵增援關羽,導致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而亡。也就是劉備借曹操和孫權之手殺了關羽,
第三種說法,是講諸葛亮為了排除異己,沒有重新安排荊州的布防。而調動荊州部隊攻打曹仁的命令是由諸葛亮下達的,關羽只是在執行大本營的命令,而命令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或者說是故意的,那就是沒有后續的布防和接應,目的還是為了除掉關羽,對于以上三種說法我認為都存在一定的邏輯缺陷,最核心的一個疑點是:荊州作為魏、蜀、吳三國交匯的核心戰略要點,必然是被作為首要的攻防要塞,不管是劉備、諸葛亮還是關羽本人,都不會拿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當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