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北方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cp]淺談粵語是不是方言這個問題,方言的意思即地方語言,這和普通話一樣有完整的語言體系,怎么可能是方言,方言本身在字形和字意上與普通話基本無差別,僅僅是發音的不同,不具有完整的語言結構體系,所以才稱之為方言。
1、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漢語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族所用語言經過長期發展,并受周圍少數民族語言影響的直接結果。而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其他漢語方言則發端于歷史上黃河中下游地區人民的幾次南下移民活動,中國歷史上的移民,上溯先秦,下及近世,代代不絕。人口遷移的方式大概有兩類,一是人民自動的流徙,一是政府有計劃的移民,前者多因為戰亂、災荒、饑饉或人口膨脹所引起,后者則是為了某種政治、軍事或經濟上的目的。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活動,遷徙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東到西,反向而行的例子比較少見,這一重要特點產生了漢語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頭,并形成了今天漢語方言地理的格局,吳方言的源頭最為久遠。據《史記》記載,三千年前的先周時代,有一支移民在經過一場政治變動后,從陜西渭水流域遷到江南太湖流域,他們建立了吳國,其語言可能成為后來吳方言的最早淵源。
比吳方言稍晚的是湘方言,湘方言來源于今天已不存在的古楚語。在商朝末年的中原動亂中,楚人南遷至江漢流域,因此楚語被帶到了湖北地區,戰國時期,楚國南進占有湘資流域,于是古楚語又擴散到湖南。秦統一六國后,向南越過五嶺占有了兩廣地區,嶺南原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為防止他們的反抗,派遣五十萬軍隊駐扎于此。這些士卒所用的語言,成為粵方言的先聲,
福建本是閩越族的家園,兩漢時這里僅設一個縣。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大量北來移民從陸路和海路進入福建,八十年中,福建西北山地和東部沿海接連出現十三個新縣,原始閩方言應該就萌發于這一時期,贛方言和客家方言出現最晚。江西地區古稱吳頭楚尾,應當是古吳語和楚語的交匯處,因此漢代以前并沒有原始的贛語,在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以后發生的漢族人民大南徙的浪潮中,有部分北來的移民到達江西北部,他們帶來的語言可以看成是贛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