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說明河南人口的淵源,先說一下河南人口的遷出。在古代,河南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區之一,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的變動在歷代不是很劇烈、頻發,所以,河南人口的遷出,多隨著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生,價值是自己心里的衡量單位,關于墨翠,都說她是情人影子,低調永不張揚的綠,在心里用春色滿園浸潤,心里的勃勃生機世界,墨翠她萬種風情的內涵收斂,修養和文化是她固有的本色。
1、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于河南燴面的發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因為相關歷史文獻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源地卻能找到相關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而合記燴面則講述了其傳奇色彩,據說是合記老板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店,一天八路軍來面館吃面,恰逢日軍飛機來轟炸,在躲避轟炸過后,面就涼了,老板靈機一動,將涼面投入沸滾的羊肉湯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將士大悅。老板始知,用羊肉湯來燴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記燴面就誕生了。因此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
從上面兩個記載來看,燴面應該是近代的做法,特別是鄭州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設立省會之前在全國基本是沒有什么名氣的。而下面方城燴面的來源則能從側面證實一下燴面的由來,它也是講述了日本人侵華期間,一飯店的倆年輕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個醒來后餓的不行,正好他們被炸的地方是飯店廚房,高湯、羊肉、粉條、木耳、金針還有鵪鶉蛋都有,于是就著沒炸掉的鍋臺做了一頓飯充饑。
而當地文獻也記載了方城在上世紀39年至40年被日軍轟炸的歷史,民國三十四年秋八月,日本投降。在方城縣全城歡慶的煙花里,在孔廟的舊街上碗香居的原處,一家飯鋪隆重開業,紅綢繞邊的黑底金字匾額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方城燴面!大門上一幅對聯寫得好,上聯是:一碗飯饃菜湯齊全;下聯是:全國人老中青喜歡;橫批:日本滾蛋!綜合來看,由于河南沒有知名的菜系,加上與其說是河南燴面,倒不如說是鄭州或者方城燴面更恰當些,因此這道面應該是一種以前底層生活居民的用餐,從其配料來看更像是過節時改善生活時吃的,因此起源已經很難探究,倒是兩個關于抗日的傳說給這道面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2、現在的河南人是古代河南人嗎?如果不是哪河南人哪里來?
朋友你好!首先感謝你的邀請。但需要見諒的是,我不是學人口史的,也不是河南人,所以對河南人的來源、變遷、現狀不是很了解,回答更不能很確切,但我曾對中國移民史有過涉獵,現僅就所知做以回答,不足之處,請包涵、指教。為說明河南人口的淵源,先說一下河南人口的遷出,在古代,河南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區之一,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的變動在歷代不是很劇烈、頻發,所以,河南人口的遷出,多隨著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生。
河南人口的遷出在歷史上主要應該有以下幾次:1,西晉、東晉之交,西晉末年(316),朝廷發生“八王之亂”,西北少數民族攻滅西晉,晉朝東遷,國都由洛陽遷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大批中原人口隨之遷往南方,其中河南人口占很大比例;2,唐朝末年,“安史之亂”發生,安祿山叛軍攻占東都洛陽,河南成為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大批河南人口遷往南方,成為“客家人”的祖源之一;3,元朝末年,河南是元軍和明軍作戰的主戰場之一,人口大量損失、外遷;4,明朝末年,河南是明軍和李自成起義軍的主戰場之一,因戰亂和旱災、洪災、瘟疫等災害,河南人口大量損失、外遷;5,明末清初,河南人口有一定的損失和外遷。
每當人口外遷,河南人口都有不同數量的減少,在社會穩定后,也就有不同數量的人口遷入,當然河南人口的遷入也不止這一個原因,比如商朝、周朝人口的遷入,就是因為政治原因,歷史上河南人口的遷入,主要應該有以下幾次:1,商朝的遷入。商朝早期,還是一個流動性很大的部族,約在公元前1320年,商族首領盤庚將國都遷至“殷”即今安陽,從今河北或山東帶來一定數量的人口;2,周朝建立,在河南“封建”了衛國、宋國等諸侯國,周朝封建諸侯國,是由受封的國君率領宗族一起到封地建國,隨著這些諸侯國的建立,遷入了一定數量的今陜西人口;3,元末明初,明洪武帝朱元璋從山西遷出到了人口,分往今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遷入河南的人口大約占當地總人口的10%-20%;4,明末清初,河南人口有所損失,遷入的人口應該主要以山西、陜西等鄰近地區為主,但規模應該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