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這句話怎么理解。提問題的聽著,襄陽話是不是河南話先聽聽看,襄陽綠色叫樓色,河南是嗎,襄陽話總體口音有些類似南陽話,方言卻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畢竟和南陽是山水相連,口音類似正常的不能在正常了,就如黃梅之九江話,宜昌之四川話,荊州之湖南話,沒什么奇怪的,拜托以后黑襄陽換個話題。
1、襄陽人為什么說河南話?
提問題的聽著,襄陽話是不是河南話先聽聽看,襄陽綠色叫樓色,河南是嗎?襄陽鞋子叫孩子,河南是嗎?襄陽上街叫上該,河南是嗎?襄陽姑娘叫倆娃兒,河南是嗎?襄陽米飯叫干飯,河南是嗎?襄陽解放叫改放,河南是嗎?這樣的很多很多,不一一列舉了,你黑襄陽人說明你怕襄陽人,說明襄陽的強大。襄陽話屬西南官話卾北片,這是國家定的,
河南好像不是這么定的吧?既然不是何來河南話?還有襄陽滿山片野的水稻,河南是嗎?有人說襄陽愛吃牛肉面就是北方,那武漢愛吃熱干面是哪里?還有人說襄陽還種小麥和河南相近,那湖南大把小麥也和河南相近?襄陽話總體口音有些類似南陽話,方言卻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畢竟和南陽是山水相連,口音類似正常的不能在正常了,就如黃梅之九江話,宜昌之四川話,荊州之湖南話,沒什么奇怪的,拜托以后黑襄陽換個話題。
2、有的農村老人說: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這句話怎么理解?
有的農村老人說:“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這句話怎么理解?在農村里,由于老人們經歷過的事情非常的多,所以農村老人在生活中是有豐富經驗的。就拿著農村俗語來說吧,一些很有哲理性的俗語都是出自于老人之口,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農村里的老人的自然就給了我們豐富生活經驗,而我村里一位老人對一些俗語很是有研究,而且他的俗語學在周圍幾個村莊還挺有名氣。
一天我去老人那里去玩,老人卻說了一句俗語讓我解釋一下其中意思,說:“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我當時比較詫異,這句俗語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在聽了老人的解釋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這樣的:農村俗語:“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的意思“頭無腦油”的意思:在古時候,富人和窮人是截然不同的,杜甫的一句話曾經說的很現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所以來說,那時候的富裕人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而窮人呢,常常是衣不裹體、食不果腹,能吃糠咽菜就算是不錯了。而食物自然是能改變人的體質的,如果有人天天有魚、頓頓有肉的話,那么這個人長得就比較富態、油光滿面,而這樣的人往往是有腦油的,但是在古時候,天天有魚有肉吃的人必定是富人。而窮人們自然是和富人們不同的,窮人在往往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常常餓得面黃肌瘦,因此也就沒有腦油的存在,
或許是如此原因吧,在富人和窮人如此大的差異下,也就有了“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的俗語。而老祖宗還有一句解釋:是說一些頭有腦油、腦門锃亮的人都是一些腦力勞動的人,而腦力勞動的人因為善于思考而分泌的腦油過多,而這樣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是“制于人”的,比如古代皇帝劉邦、乾隆等皇帝都是一些“頭有腦油之人”,而他們則是一生的榮華富貴。
“腳無汗”的意思:其實這句話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是說這個人腳如果經常有汗的話,那么這個人一生富貴、不差錢,但是如果這個人沒有汗腳的情況,是干腳的話。那么這個人一生的命運也是很坎坷的,到老都沒有財運,那么為什么老祖宗會這樣說呢:我認為,這和俗語“英雄腳臭,好漢屁多”的道理是一樣的。這英雄和好漢都是什么人呢,我們往往在電視劇中看到這些人隨時都能掏出大把銀兩,所以來說這些英雄好漢自然是有錢之人的,
而有錢的人家往往也是這樣的,而他們除了四處做生意之外,還有他們穿的皮靴也是上成的,但是這皮靴穿久了,必然就有一股汗味在鞋里面。而窮人的鞋子就不同了,在古時候窮人身上都穿不暖,更不用說他們穿的鞋子了,一般都是麻鞋和草鞋為主,而這樣的鞋子是很容易透氣的,自然就沒有什么汗了,就像我們夏天穿拖鞋是一樣的,所以古人也因此認為,這腳無汗和頭無腦油一樣,一生的命運是比較坎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