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名確實依據水北為陽的慣例,但是如果你看地圖會發現洛陽的市區顯示的是在洛河南岸,為什么不叫洛陰呢。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今天的洛南新區儼然已經成為洛陽的市中心了,逐漸取代了洛北老市區的主導地位,05億洛河伊河、洛河是經過洛陽的兩條河,洛陽是好地方啊,兩座水庫竟然還儲存著這么多水,非常富有,是黃河兩岸最好的城市,近700萬人口,有近10億的儲備用水,非常了不起。
1、洛陽和江陰名字是怎么來的?
我是洛陽人,這個問題我來說一說吧。在全國各地名字里帶有陽、陰的城市很多,例如洛陽、襄陽、阜陽、江陰、淮陰等等,這些地名確實沿襲了古代的命名法則,即“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這些地名大多都和城市所在的地理環境有關,一般都位于河流沿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稱呼。洛陽一名確實依據水北為陽的慣例,但是如果你看地圖會發現洛陽的市區顯示的是在洛河南岸,為什么不叫洛陰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它不是靜態不動的,
洛陽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城市中心一直在洛河北岸,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區、瀍河區和西工區一帶,甚至直到解放后幾十年,市政府都在洛河北岸,當時的洛河南岸還是一大片農田,屬于城市郊區。從這個角度看,洛陽這個名字并沒有毛病,近十幾年來,洛陽大力開發建設洛南新區,市政府也搬遷到了洛河南岸的開元大道邊,隨后洛北的機關單位紛紛南遷。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今天的洛南新區儼然已經成為洛陽的市中心了,逐漸取代了洛北老市區的主導地位,一般繪制地圖都會用一個圓圈?來代表某個城市,這個圓圈一般都是以當地政府所在地為準,如果市政府搬到郊區,那個圓圈就會畫到郊外去,例如平頂山市就是典型的例子。歷史在不斷向前發展,自然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變化,全國很多城市的中心都在向新城區轉移,不能說因為這個就要改地名吧,
2、黃河冬天的水哪里來的?
一條河流補給來源可以是大氣降水、冰川積雪融水、地下水、湖泊等多種補給方式,黃河流域是溫帶季風區的河流,一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約占70%左右,冬季降水少,冰川積雪也不會融水,地下水對黃河補給來說,補給量也沒有那么大,兩岸大湖泊也沒有,為什么黃河水依然是川流不息,它的冬季黃河水從哪里來呢?我們首先看看這條河流的水文特征。
黃河小浪底水庫以下,下游河段河床高于兩岸,成為有名的地上河,成了海河與淮河的分水嶺,沒有多少河流匯入,即使有大氣降水,也很難匯入黃河河道內,下游地區只能等中上游地區供水了,中游河段主要穿過黃土高原區,流經山西、陜西兩省,不僅是冬季,即使是夏季這里的降水也不是很多,這里的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無奈陜西的關中平原有上億人口,水資源還是相當緊張呢,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從漢江調水,想供給黃河水也是難上加難。
黃河上游地區主要是蘭州以上河段,流經青海、青藏高原地區,這里是我國綠色生態區,冰川積雪多,人口密度小,是黃河最好的產水區,大家都親切地稱之為“中華水塔”,這是黃河的水源地,夏季產水多一些,冬季產水雖然少一些,但總會比中下游產水要多,為此這里是黃河的冬季水源,盡管黃河上游成為黃河水源地,靠自然供水還是解決不了中下游黃河的用水問題,兩岸稍稍用些水,黃河下游就會斷流,上世紀九十年代,1972~1996年的25年間,有19年出現河干斷流,1996年黃河入??诶蛩恼鞠群髷嗔?次,歷時達136天,1997年,竟然斷流達226天。
可是自2000年后黃河再也沒有斷流過,冬季是黃河干枯季,這么多水從哪里來的?來自于水庫,我們可以利用人工造的水庫,把雨季的洪水儲存起來,冬季釋放出來,這才是冬季黃河水的主要來源,上圖,黃河上游有一批水庫群,上下相連,一座接連一座,其中龍羊峽是一座特大型水庫,它相當于長江中的“三峽水庫”,是黃河中的定海神針,是黃河的杠把子,這座水庫蓄水量247億,可是此處多年平均徑流量才220億,可以把一年的水全部“吃下”,一滴水不下泄,無論上游地區多么大的洪水,到了龍洋峽水庫一下子就把它降服、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