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古彝文萬年歷史說的學者是劉志一教授,認為:“古彝文有九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如果加上它的草創時期,可能有一萬年以上”,并稱古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彝族源流》《西南彝志》都表明彝族歷史超過萬年以及初創文字的時代,可與昆明呈貢金寶山遺址出土的刻劃古夷(彝)文相印證彝族,古代被稱為什么。
四川彝文指的是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的彝族人所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明清兩代不少書里說,這種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據民間傳說,彝文的歷史非常悠久,彝文起源于何時,眾說紛紜,其中持萬年說的學者主要依據是近年湖南澧縣彭頭山,河南舞陽賈湖等地出土的一批刻劃符號也可以用古彝文釋讀。最早提出古彝文萬年歷史說的學者是劉志一教授,認為:“古彝文有九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如果加上它的草創時期,可能有一萬年以上”,并稱古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彝族學者朱琚元亦主張此說,認為。彝族傳統文字與約九千年前的賈湖刻符之間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但最興盛的時期是從明代以后才開始。目前使用的彝文分為傳統彝文和規范彝文兩種
彝族,古代被稱為“夷族”。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于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巨著記載,自稱為尼(?),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后給出建議,由于“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征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3、彝族歷史,彝族信仰,彝族歷史有多少年文字是人類文明最好的見證。1980年在昆明呈貢的金寶山發掘出一個一萬多年的昆明人遺址,有塊破陶片上明顯地刻有三個古夷(彝)文字,從三個字的造型結構可看出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是所有地下出土可用古夷(彝)文破譯的陶符刻符中年代最早的文字,盡管數目極少,但它也可表明,西南地區不僅是古夷人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古夷(彝)文的發源地。《彝族源流》《西南彝志》都表明彝族歷史超過萬年以及初創文字的時代,可與昆明呈貢金寶山遺址出土的刻劃古夷(彝)文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