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的銷售款回籠后再滾動開發二期,三期和四期依此類推。例如我當年買入時,是樓盤一期,單價在8000元多點,二期開始逐步上升,第三期單價去到1.3萬元左右,例如需要通過分期,用二期作為一期材料堆場,土方堆放點和臨時施工道;通過分期推盤,營造熱銷效應,為價格逐漸拔高鋪路等。
1、成都哪個區最好?
那要看從什么方面來判斷了。青羊區最早發展也最成熟,可以說是最老成都的一個區,寬窄巷子、杜甫草堂、金沙博物館這些都在青羊區,經濟發展好,教育資源好。成都傳統上的南富西貴,西貴說就是青羊區了,錦江區有成都最發達的商業,因為春熙路太古里那些都是錦江區的,還有九眼橋教育資源也很強。人口稍微少點,人均GDP五城區最高,也是五城區房價均價最高地區,
武侯區也是傳統強區,南富西貴的南富說的就是武侯區,包括人民南路大多數都屬于武侯區范圍內。武侯祠錦里也在武侯區,同時也有玉林這種很有名的生活區域,金牛區是傳統的物流貿易區,城建比較亂,跟前面三個區沒法比,但是因為城北貿易多,老板多,所以人均收入還很高。而且人口多,經濟總量主城區第一,成華區相對來說各方面都差一些,因為以前是工業區,只有建設路拿得出手。
但是現在工廠全部搬遷以后,是主城區僅有的可建設用地多的地區,房地產就是財政啊,以后發展潛力巨大,高新區分兩塊,西區是高新工業區,有眾多大企業,包括英特爾,華為。南區則類似主城區的發展路線,商業發達,各種配套完善,非?,F代化,而且科技企業非常多,經濟發展迅速,天府新區就不用說了,還不夠成熟,但是如果主城五區是過去,高新南區是現在,那天府新區絕對是成都的未來。
2、為什么樓盤分一期二期等,有什么區別?剛需買房,買哪期性價比最高?
如項目能滿足分期開發的條件,大部分開發商都會選擇分期開發,1.分期開發,是實現“以小博大”的最有效手段。多年前我曾接觸過一家開發公司,該公司的項目位置相對比較偏,占地約70畝,總建面11萬左右,項目分4期開發。如果剔除土地款、報建費不計,開發商投入的啟動資金不到300萬,包括設計費、土方、建安工程等均在樓盤預售后結算。
一期的銷售款回籠后再滾動開發二期,三期和四期依此類推,換而言之,采用分期開發,付了地款后再加300多萬,即可啟動一個市值3個多億的項目。(當年這地段才3000元左右),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分期開發始終是各開發商熱衷的模式,因為它是實現“以小博大”最有效手段。2.周期內市場消化力有限,需要分期開發,
2012年,有一個郊區盤,由于開發公司老板前期有點財大氣粗,且對市場過度樂觀,同時開工建設10棟1000多套,但實際銷售率慘不忍睹,最后開發商還是堅持不到“天亮”,就倒在“沙灘”上了,資金鏈徹底斷裂,施工單位停工,整天堵售樓部討債。每個區域在某個周期內的市場消化量有一定的限度,如不分期開發,就會導致房源積壓,開發商的資金壓力、財務成本和市場風險系數都會變大,
此外,分期開發,也是基于施工、推盤節奏和價格拔高等需要。例如需要通過分期,用二期作為一期材料堆場,土方堆放點和臨時施工道;通過分期推盤,營造熱銷效應,為價格逐漸拔高鋪路等,分期開發的項目,各期在目標客戶定位和區位、房源設計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區別。如果按主力目標客戶層來劃次序,大多數項目普通商品房部分,都是以“剛需置業-首次改善型置業-二次或以上改善型置業”的次序進行分期開發,
與目標客戶次序相對應的則是產品的位置和房源設計。首期一般區位較差,例如在邊角位置、近馬路邊、或景觀較差,面積以緊湊型為主;二期區位則略優,三期區位更加優,戶型面積也會增大,如是剛需置業,建議選擇一期開盤時買入,“低開高走”是樓盤常用的價格策略,例如我當年買入時,是樓盤一期,單價在8000元多點,二期開始逐步上升,第三期單價去到1.3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