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廣州誕生了中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圣心大教堂,由于教堂全部用石塊砌成,廣州人又稱之為石室。法國政府借口清政府早先曾經沒收了教會在廣州教區的教堂,脅迫清政府賠償損失,教堂原型圣克洛蒂爾德教堂,圖片源自@wiki然而教堂的建設困難重重,在教堂的東、西、北三面共有24個飛扶壁,如同一雙雙凌空飛躍的手,襯托著教堂的外壁。
位于一德路,在圣心大教堂誕生前,那里曾經矗立著嶺南地區最高府衙——兩廣總督署。英國人和法國人顯然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在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把炮口對準了清廷管轄嶺南地區的最高機構——兩廣總督衙門,英法聯軍的軍艦闖入珠江,炮擊廣州城,將位于城南距離珠江邊不遠的兩廣總督部堂夷為平地。法國政府借口清政府早先曾經沒收了教會在廣州教區的教堂,脅迫清政府賠償損失,
法國人提出在原兩廣總督署廢墟上建造教堂的要求,再遭敗仗的清廷猶如驚弓之鳥,害怕英法聯軍北犯威脅京都安全,被迫把封疆大臣的府邸地皮作為犧牲品,交給法國人處置,息事寧人。6年以后的6月28日,在兩廣總督署舊址舉行了教堂的奠基儀式,信仰天主教的教徒分別從圣地耶路撒冷和羅馬拿回一公斤泥土作為奠基,并且在教堂東、西側兩側角石上刻有“耶路撒冷1863”和“羅馬1863”字樣,表示天主教創立于圣地耶路撒冷,在羅馬得到中興,
于是在廣州誕生了中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圣心大教堂,由于教堂全部用石塊砌成,廣州人又稱之為石室。教堂模仿聞名于世的巴黎圣母院,同為尖頂哥特式建筑,教堂建筑工程浩大,當時建筑花費了40萬法郎,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在香港九龍采鑿石塊,然后用帆船運到廣州,從打磨石塊到吊裝都是手工操作完成,教堂玻璃大部分已經在戰爭中被震毀,依然有少許法國制造的紅、黃、藍、綠彩色玻璃幸存,陽光透過繪有宗教人物的彩窗射進拱形大廳,將斑駁各異的色彩撒向地面,頓覺肅穆而又神秘。
石室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歷時25年方才完成,修建教堂的建筑工人年輕時來砌石,等修好教堂時,一些人已經兩鬢蒼蒼胡子花白了,在修建初時,工程直接由兩個法國工程師指揮,后來因為言語不通相繼離去,廣東揭西建筑工人蔡孝到工地看望熟人時,發現法國人修砌方法有問題,提醒法國人時對方并不以為然,但試驗后的效果明顯好于以往施工,于是蔡孝便被聘請為這一工程的總管。
石室正面為一對巍峨高聳的雙尖石塔,直插云霄,石塔中間東側是一座大鐘樓,裝有四具從法國運來的大銅鐘,高聳的塔樓上有機械鐘報時。據說當時由于機械鐘造價不菲,等機械鐘以及4座大銅鐘裝置到位以后,才在石塔四周砌門,使得大鐘無法從狹窄的門洞運出,4個從法國運來的大銅鐘,能夠發出高低不同的洪亮鐘聲,陪同記者參觀的劉修女介紹說:當有修女過世時,銅鐘會發出與宗教禮拜時不同的聲音。
教堂建筑總面積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接近79米,整座建筑用花崗石建成,南面山墻兩側建有一對尖頂石塔,高58.5米,塔頂為八角尖錐體,內部分為三層,石室圣心大教堂耗資40萬法郎建立,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圣母院相媲美。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大教堂,國內現存最宏偉的雙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由于教堂的全部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
2、廣州有什么值得去參觀的教堂?
2015年秋天,一張“十字屋頂大教堂”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這是坐落于廣州市中心的圣心大教堂,當地人都親切的稱呼它為“石室”,垂直航拍的視角讓各位新老廣州人眼前一亮,眾人紛紛驚嘆:“從未想過石室還有如此特別的一面,”圣心大教堂就這樣憑借著自己的“頭頂”,小小的火了一把,圣心大教堂俯拍呈現一個大十字,攝影師@陳沖然而大家不了解的是,這座始建于155年前的大教堂可厲害了:它由數以十萬計的花崗巖搭建而成,擁有“遠東巴黎圣母院”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