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三國時期的南陽郡與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是兩個概念,不是三國時期的南陽郡,就意味著在現在的南陽市,同樣的,不在南陽郡,也不意味著不在南陽市,這個還得看具體的行政劃分。我們可以找幾個很明顯的反例,比如劉秀南陽郡蔡陽人,劉秀是南陽郡人,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要說劉秀的故鄉在現在的南陽市,那就有問題的了,因為南陽郡蔡陽縣在現在的湖北省襄陽市。
1、南陽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南陽的名人太多了,僅解放軍中少將以上軍銜就有80多位,今天簡要介紹幾位,與友友們分享,他們是:△常萬全,河南南陽人,解放軍上將。1949年1月生,1968年3月入伍,1968年11月入黨,歷任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軍長、蘭州軍區參謀長、北京軍區參謀長、沈陽軍區司令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防部部長等職務,2007年11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彭小楓,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人,解放軍上將,曾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員?!匆郧敖榻B過了,歡迎關注),△李棟恒,河南南陽人,解放軍中將軍銜。1944年7月生,1965年9月入黨,歷任陸軍第39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武警部隊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兼總裝備部副政委、紀委書記。1997年7月授武警中將,2003年12月改授陸軍中將,
2、為什么河南介紹河南六大古都時說南陽是楚國發源地,并且楚國的都城在南陽?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說南陽是楚國的發祥地是有根據的。楚國的發祥地是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因六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將淅川境內的淅水攔腰切斷,在丹江口修起一座大壩,由于庫水的積存,將淅川境內的埠囗街淹沒在水下,將上寺,下寺附近的山丘都吞入水中,天長日久,由于洪水的沖擊,將淹沒在水下的楚國古墓露出水面,沿江兩岸的漁民,發現有許多銅缸(實際是文物叫銅鼎)就把它從水中撈起當油缸用,一次偶然的機會,淅川縣文化局陪同北京來的專家,在游玩丹江水庫時發現此事,說淅川人很富,拿銅鼎當油缸,于是,便引起考古專家的注意,對露出水面的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經專家確認,這些文物屬于春秋戰國時楚國貴族的古墓群,級別之高,文物之精湛,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后來通過挖掘發現,在淅川境內的上下寺,淅水兩岸,出土了王子午鼎,神獸,排簫等國家一級文物,考古界在淅川舉行學術研討會,確認淅川境內的埠口街,水淹時叫埠口街,據文字記載,是舜的兒子丹珠的封地,歷史記載叫丹陽。此地就是楚國的始都,曾有四百多年的建都史,都在淅川境內。后被史學界稱之為楚國的發祥地,現在河南省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十之七八出土于淅川境內。
3、河南省南陽在春秋戰國時候是屬于楚國嗎?
南陽地區很大,春秋時期楚國大致占領了今天南陽市區——方城一帶以內的地區,南陽市區有楚國重鎮申縣,方城則大致相當于楚國的自然國界線。楚國正是以方城為防御,而每每從申縣開展攻勢的,申縣想西周末年是周宣王舅舅申伯的封國,在春秋初年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從此申國被楚國改造成申縣,楚國的縣和戰國至今的縣不同,不是一級行政區劃,而是直屬國都的城池,軍事色彩比較濃厚。
諸葛亮\ 楚國最重要的兩個縣,即是北方的申縣,以及東北的息縣(今河南息縣),縣長又叫縣公,是非世襲的軍事長官。擔任過申公的有斗克子儀、屈巫子靈等人,和申縣配套的就是方城,春秋前期齊桓公伐楚,楚國使者稱“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讓齊國沒有把握而退軍,除此之外,在南陽地區還分布一些小國,比如西峽、淅川一帶有鄀國,唐河一帶有唐國、蓼國等,這些袖珍小國都非常落后,在春秋中后期基本都被楚國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