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知道辦義學需要大量的資金,于是他為義學準備了義田,用租金收益支付日常費用,不足的就靠乞討彌補。武訓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決定將乞討來的錢,除了自己的生活費以外,全部捐獻用來辦義學,給窮人孩子讀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親自召見了他,并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賜名武七為武訓。
1、武訓義學?
1887年冬,崇賢義塾竣工,第二年春天正式開學上課,屈指算來,是120年前的事了,現在的學校名字叫冠縣柳林鎮武訓小學。武訓目不識丁,但辦學的事情毫不含糊,他不僅設置了校董事會,負責學校的一切事物,而且為義學的生存做好了打算,武訓知道辦義學需要大量的資金,于是他為義學準備了義田,用租金收益支付日常費用,不足的就靠乞討彌補。
在那個世代,這所義學不僅為貧寒人家普及了文化,也培養了一大批熱衷于仕途功名人士,當時有一個叫沙明遠的學生,曾在義學上學,走上仕途,曾任國務眾議院議員,1924年任綏遠省教育廳長。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大興學堂,于是這年崇賢義塾改為私立武訓第一初等小學堂,清滅亡,改為私立武訓小學。開辦初,不是利己高級兩等班級,
抗日戰爭時期,學校被日軍控制成為奴化教育之場所,抗戰勝利,這里成為抗日高小,兼辦初中班,,隨后武訓師范學校創辦,武訓小學又改為師范附小。1956年堂邑縣撤銷,柳林劃歸冠縣,學校改為冠縣師范和冠縣師范附小,過六年,師范拆除,附小改為柳林完小。歷盡滄桑,1984年,“武訓小學”的牌子又在崇賢義塾舊址懸掛起來,
2、大家如何評價山東武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武訓是一個山東貧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貧困,武訓沒上過學,不識字。武訓一直在家務農,十六七歲開始在遠房姨夫家做長工,他的姨夫是個讀書人,憑借知識創造了不少財富。在姨夫家的兩年長工生活,讓武訓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他大概在十八九歲,開始以乞討為生。這主要是當時滿清社會經濟幾乎崩潰,到處都找不到工作,連長工都無法做,
而靠打零工,根本無法養活自己,武訓迫不得已開始行乞。這里要說一說清代的乞丐,清代乞丐是要分類的,一種是臨時乞丐。這種基本都是在家鄉有田地,或者有工作,因為荒年無法在老家生存,被迫臨時逃荒乞討,一旦災年過去了,這些臨時乞丐還會回到老家種地,不會一輩子乞討。另一種,就是職業乞丐,這種就是以乞討為生,屬于丐幫。
不要小瞧這些乞丐,他們家里通常有些財富,不會比貧農要窮,但這些職業乞丐社會地位極低。當時有所謂下九流,乞丐和娼妓地位一樣,都屬于下九流,古代的下九流,一般會被家族趕出去,不得寫入族譜,死后不得葬入祖墳。所以,武訓作為職業乞丐以后,全家人,包括兩個哥哥和四個姐姐都極度反對,武訓還是做了乞丐,幾年時間賺了幾個錢,但社會地位很低。
武訓是個老實人,他認為自己一輩子無法脫離乞丐的身份,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文化,所以,武訓決定將乞討來的錢,除了自己的生活費以外,全部捐獻用來辦義學,給窮人孩子讀書。他花費了30多年時間,用乞討所得購買了230畝田地作為學田,用他們供養了2所義學,收了上百名窮人孩子讀書,這230畝田,來得可不容易。歷史記載,武訓為了乞討收入較高:“拿大項”、“蝎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
3、武訓是個怎樣的人?
乞丐歷來被世人認為處于社會底層。一個人淪為乞丐也許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和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既然是乞丐,一般情況下可能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但是在清朝末年的山東有這樣一位乞丐,行乞一生干出了驚動皇帝的大事,并且成為以乞丐身份記入正史的第一人,那么他是誰?他又做了些什么呢?這個人就是清末山東堂邑縣武莊的乞丐—武訓。
武訓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和當時中國千千萬萬的貧苦農民一樣,原本沒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因為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多年后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賜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辦義學來訓導貧苦學生的支持和鼓勵,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貧苦農民要想填飽肚子不至于極寒而死就已經是一項難度不小的目標了,遑論讀書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