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社保所交養老保險費,在退休后5~8年就可以收回本金,如果能夠按照平均壽命領取養老金,相當于有6~12%的年收益率。根據退休養老金的標準計算公式,單純講投保繳費15年,并不能確定養老金的多少,交了15年社保,養老金現在每個月1167元,這夠用嗎。
1、交滿15年社保后按正常年齡退休,每月可以領到多少錢?
根據退休養老金的標準計算公式,單純講投保繳費15年,并不能確定養老金的多少。下圖為退休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其中涉及的因子有社平工資、繳費指數、繳費時間、個人賬戶金額、計發月數以及與過渡養老金有關數據,這些因子不確定,退休養老金是無法準確計算出結果來的。我們拿青島市的歷史數據進行測算,如果是男性自由職業者參保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從2003年至2017年繳費15年,在2018年滿60歲退休,則根據其不同的繳費基數,退休養老金最少為830元、最高為2558元,大致相當于社平工資的16~48%(因地區不同,以上數據會有差異),
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最重要原則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由于投保繳費15年僅僅滿足最低年限要求,所以拿到的退休養老金也是最低水平。針對這個問題,有朋友在評論中留言,“交66個月才拿830,十五年后830拿來干嘛”,對此,讓我說你什么好呢?第一,你根本沒有理解第二張表格的內容。正常的理解是:15年繳費54446元,退休領養老金830元/月,收回本金的時間為66個月,
第二,你肯定時空錯亂了。以前交夠15年,2018年領退休金830元/月,而且以后每年還會增長,這并不是像你理解的那樣,現在繳費15年后才能領830元養老金。可以肯定地說,養老金與社平工資掛鉤,15年后最低也要超過2000元/月,還有人會抬杠,說現在830元不夠干什么用,又說15年后2000元也沒辦法抵御通貨膨脹,并以此為理由說社保根本沒用。
對此我的解釋是,諸位要換個角度考慮,參加社保所交養老保險費,在退休后5~8年就可以收回本金,如果能夠按照平均壽命領取養老金,相當于有6~12%的年收益率。這個水平是相當高的,假如是把錢存銀行或者投資理財,你能夠達到多高的收益呢?肯定更是對通貨膨脹無能為力,“兩權相害取其輕,兩權相利取其重”。參加社保與個人理財,二者孰害孰利、孰輕孰重,我相信每個人在理智、冷靜地思考之后,一定會有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答案,
2、交了15年社保,養老金現在每個月1167元,這夠用嗎?
肯定不夠用。交了15年社保,養老金現在每個月1167元,這夠用嗎?屬于一星級低水平每月養老金1167元,這是低水平了,人社部的數據顯示,全國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養老金是2700元。所以,你每月拿到1167元,是平均養老金水平的43%,也就是一半還不到,差距比較大,所以,這是妥妥的低水平了,而且這個錢數,跟31個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相比,是低于所有省份所有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的。
所以,如果將養老金水平劃分為5個等級的話,這樣的養老金水平毫無疑問是一星級墊底的低水平了,用起來捉襟見肘這夠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肯定是不夠用的了,只靠這點養老金,是很難保障老有所養的水平和質量的,用起來捉襟見肘,青黃不接,也不說這是因地而異的事情了。在絕大多數地區是不夠用的,尤其是在物價和消費水平都很高的一線城市,更是不夠用,
比如在北京,目前人均養老金超過4000元,拿到平均養老金還可以,只有1167元養老金,比北京的2200元最低工資標準還低,恐怕只能是解決吃飯問題的。有人就關心了,為什么繳費了15年社保,養老金水平只有1167元這么低呢?第一,養老金是長繳多得,繳費年限長,養老金水平才高,繳費15年,這只是達到了最低要求,這是最低的繳費年限,養老金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第二,養老金是多繳多得,繳費水平低的話,也肯定會造成養老金水平低。第三,所在地區社會平均工資低,在經濟發達省份和欠發達省份參保繳費,同樣的條件下,經濟發達省份的養老金更高,其中的原因就是經濟發達省份的社會平均工資更高,而欠發達省份社會平均工資更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是決定養老金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也就是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付出得少,自然得到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