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江西 > 南昌市 > 古詩表現手法,古代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古詩表現手法,古代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1-09 18:57:31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1,古代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表現手法有: 用典、襯托、聯想、想象、抑揚、比興、象征 、照應 、對比 、白描等

古代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2,古詩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襯托 想象 聯想 照應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古詩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3,古詩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征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具體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想象 聯想 照應 寓情于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古詩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4,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古詩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說不談本體,只談與此相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體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句詩沒有正面描寫琵琶聲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藝,而是通過描寫東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應,從側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聲的美妙和引人入勝。又如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聯的蕭瑟凄涼景象,還是頷聯的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都是為了烘托出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寫羅敷的美麗時,作者巧妙地用了詩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稍頭”來從側面烘托,讓人們對羅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渲染。中國畫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的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是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渲染剛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從側面著意描寫,渲染則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杜甫的《登高》中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連用了“風急”,“猿嘯”,“落木”等意象對秋景進行渲染,寫出景物的蕭條,凄涼,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悲涼感傷之情。再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借“微雨”“暮鐘”“帆來重”“鳥去還”“浦樹含滋”等景物對送別的情景作正面描寫,把昏暗、迷蒙、壓抑之景寫出來,渲染一種離別時的傷感氣氛。

5,古詩文中有哪些表現手法

直抒胸臆 對比 烘托 動靜結合 襯托 虛實結合 擬人 用典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借古抒懷 比興 比喻夸張 象征 頂針 互文 白描 雙關 意象連綴 疊字銜接 對寫 小中見大 素描等、
說說古詩文的表現手法(一) 1.借景抒情 古代詩歌中的“景語皆情語”,可以說景物中都包含著詩人的感情,都是詩人情感的委婉流露。景物的色調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奮發;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給人一種因離別而產生的凝重之情;“萬紫千紅總是春”中大紅大紫卻給人盎然的春意。相應的術語還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托物言志 有些情感,詩人總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傾訴,于是詩人就將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象征手法也屬于這一類。如明朝于謙的《石灰吟》,借對石灰的贊美來表達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情懷;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借對蓮花的贊頌表達了自己要保持高尚節操的君子之風。 3.借古諷今 這在詠史、懷古詩中是最常見的。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借對歷史上人、事的評價來諷喻時事,表達情感。杜牧的詠史詩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諷今,向當權者提出忠告。《赤壁》的“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三喬”,語面對赤壁之戰懷古,實則預感到唐朝將亡,發出慨嘆。詩中含一哲理:興盛與衰亡,有著歷史的必然,但是誰成誰敗,何時成何時敗,也有偶然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首詩寓托幽遠,詠史與感發巧妙對接,情韻俱妙。 4.妙用襯托 有映襯,也可以說是烘托,如用“寒蟬凄切”來襯托分別時悲涼凄清的感情。也有反襯,即用兩個相對甚至相反的事物有主有次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事物從反面予以襯托主要事物使之更加鮮明。“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的這兩句詩寫山之幽靜,就是用“蟬噪”和“鳥鳴”從反面予以襯托。王維的《鹿柴》中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鋤耕歸家或是狩獵路過的“人語”并沒有使空山熱鬧起來,反而使山澗更顯空曠遼遠。這里也巧妙地運用了反襯。 5.虛實相生: 虛實相映:實象側重客觀事物的再現,而虛象則是由實象而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具體表現在詩文中多是一種暗示、象征或修辭的運用。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從聽覺角度實寫所見之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從視覺角度寫想象之景。虛實相生,使作品有了更加廣闊的審美空間。李商隱《登樂游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既是眼前所見之景,是實寫;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慨嘆,是虛寫。詩句的含義十分豐富,令人遐思翩翩。 6.采用起興 起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詞。如《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寫“雎鳩”,目的是要引出男主人公眼中的“淑女”。 7.以動寫靜 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8.運用典故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典故運用得好,能大大增加詩詞的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使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后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除此之外,古詩詞還經常使用修辭手法、色彩等來增強表達效果。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妙用襯托,虛實相生,采用起興,以動寫靜 ,運用典故,修辭等
欲揚先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反正很多拉~
你去買一本古文語法方面的書看看吧,這是數不過來的,太多了
賦、比、興
托物言志、其實跟現代文差不多的

6,古詩中的常用表現手法

常用的有。1、使用典故 2 想象 3抑揚 4 烘托 5動靜結合 6側面描寫 7虛實結合 8借象寄情
用典。即在詩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用典分為兩類,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句。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意在豐富詩歌的意蘊,促使人聯想和想象。如李白《將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是詩人想象中的豪飲氣派。兩句各含一個典故,前句出自曹植《箜篌引》:“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后句出自《鄭玄別傳》:“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欲玄必醉,會者三百余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暮,度玄飲三百余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詩人綜合了曹植、鄭玄兩位酒客所共有的“豪爽而豁達”的特征,借以表現自己豪飲時的狂放情態。 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如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詩人寫的是初春的別離,春寒料峭,楊柳尚未發青。詩突發奇想,把人間離情轉移到“春風”上,說它故意不讓楊柳發青,是不忍看到“楊柳依依”、“折柳送別”的凄慘場面。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來之筆。 抑揚。“揚”即“抬高”,指對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揚;“抑”即“壓”,指的是對人物的否定或貶斥。抑揚分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如龐振坤的祝壽詩:“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觀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來蟠桃獻娘親。”詩先抑后揚,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懸念扣人心弦,陡生無限魅力,給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通過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來表現某種情感、情緒的一種手法。如《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用兩個“籠”字渲染出一種迷茫飄渺的氣氛,從中流露出詩人迷茫苦悶的情懷,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前一句直接描寫了空山的寂寥靜謐。山“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但聞人語響”,是用有聲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盡管無人,也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只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連細微的“人語”都“響”,更顯示了環境的沉寂。作者以動襯靜,將“靜”表現得很含蓄,更具韻味。 側面描寫。即對主要描寫對象的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使主要描寫對象更鮮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著忘其犁,鋤著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段話刻畫了羅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個“美”字。作者極力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這些旁觀者的神態、動作,還有對“夫妻”相互“怨怒”的場景描寫,使羅敷亭亭玉立于讀者面前。讀者雖然沒有看到羅敷的廬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經深深地留在了讀者的心中,這比直接描寫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會創造出一千個羅敷形象!這是多么神奇的藝術效果啊! 寓“意”于“象”。詩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單位是意象。古詩歌習慣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觀情思,且形成了一種寓“意”于“象”的表現手法。古詩人喜歡用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杜鵑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潔、隱逸、飄零,竹代表正直、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緒、飄零,闌干代表思念、寂寞和離愁,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 虛實結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聯寫的是實景,而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卻是虛景,虛實結合,共同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用典。即在詩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用典分為兩類,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句。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意在豐富詩歌的意蘊,促使人聯想和想象。如李白《將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是詩人想象中的豪飲氣派。兩句各含一個典故,前句出自曹植《箜篌引》:“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后句出自《鄭玄別傳》:“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欲玄必醉,會者三百余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暮,度玄飲三百余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詩人綜合了曹植、鄭玄兩位酒客所共有的“豪爽而豁達”的特征,借以表現自己豪飲時的狂放情態。 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如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詩人寫的是初春的別離,春寒料峭,楊柳尚未發青。詩突發奇想,把人間離情轉移到“春風”上,說它故意不讓楊柳發青,是不忍看到“楊柳依依”、“折柳送別”的凄慘場面。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來之筆。 抑揚。“揚”即“抬高”,指對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揚;“抑”即“壓”,指的是對人物的否定或貶斥。抑揚分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如龐振坤的祝壽詩:“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觀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來蟠桃獻娘親。”詩先抑后揚,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懸念扣人心弦,陡生無限魅力,給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通過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來表現某種情感、情緒的一種手法。如《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用兩個“籠”字渲染出一種迷茫飄渺的氣氛,從中流露出詩人迷茫苦悶的情懷,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前一句直接描寫了空山的寂寥靜謐。山“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但聞人語響”,是用有聲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盡管無人,也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只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連細微的“人語”都“響”,更顯示了環境的沉寂。作者以動襯靜,將“靜”表現得很含蓄,更具韻味。 側面描寫。即對主要描寫對象的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使主要描寫對象更鮮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著忘其犁,鋤著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段話刻畫了羅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個“美”字。作者極力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這些旁觀者的神態、動作,還有對“夫妻”相互“怨怒”的場景描寫,使羅敷亭亭玉立于讀者面前。讀者雖然沒有看到羅敷的廬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經深深地留在了讀者的心中,這比直接描寫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會創造出一千個羅敷形象!這是多么神奇的藝術效果啊! 寓“意”于“象”。詩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單位是意象。古詩歌習慣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觀情思,且形成了一種寓“意”于“象”的表現手法。古詩人喜歡用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杜鵑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潔、隱逸、飄零,竹代表正直、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緒、飄零,闌干代表思念、寂寞和離愁,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 虛實結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聯寫的是實景,而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卻是虛景,虛實結合,共同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7,古代詩歌表現手法有哪幾種

古人在創作中非常注重表現藝術,寫景、狀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辯證手法,從而形成了古詩詞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讓讀者在品味賞讀中獲得無窮的藝術享受。這些辯證的表現手法包括點染、虛實、疏密、濃淡、離合、雅俗、曲直、隱顯、巧拙等。下面以中學課本中涉及到的詩詞為例,試作說明。 1、點染 點染,本是國畫的術語。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借用到古典詩歌中來,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點明旨意,有些地方側面渲染。這在寫景抒情詩中比較常見,一般用景物來染;用一句話,一個詞來點出要抒發的感情。渲染是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導渲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是點;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傷悲。 如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中第一句是“點”,點出“傷離別”;其余各句是“染”,渲染傷別之情。 李清照的《聲聲慢》就用了“乍暖還寒”、“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梧桐更兼細雨”來渲染傷心的心緒,最后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點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正宮][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離人淚”是點。也是用的這種手法。 2、虛實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歌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所謂“實”,是詩詞中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捉摸到的部分;所謂“虛”則是指詩詞中表現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識之中的部分。換言之,就方法而言,詳細為實,簡略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就對象而言,景為實,情為虛;眼見為實,想象為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過去和將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虛實結合,可以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詩人的感情表達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難》,以虛寫實,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了讓人驚嘆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隱的《錦瑟》運用“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個典故,以虛寫虛(過去的經歷、夢想、挫折等),讓后學者暢想不已,被喻為古代“朦朧詩”。 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又以實寫虛,將抽象的“愁”化為具體可感的江水滾滾,新鮮美妙,讓人回味。 3、疏密 詩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寫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為疏,密度大者為密。疏者大筆勾勒,重在傳神;密者多為工筆細描,重在鋪寫渲染。在詩歌中,疏利于寫大景,密利于寫小景;在詞、曲中,婉約者較密;豪放者較疏。 但在一首詩歌中,詩人們也時而采用疏密結合的手法,構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空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一句三個意象,顯得綿密急促;后兩句“落木”、“長江”一句一意象,顯得物象稀少而疏闊。從美學角度看,因為密就產生了一種緊促感,因為疏就產生了一種弛緩和開朗感,一緊一緩之間,給欣賞者帶來了心理的愉悅;而作者營造這一密一疏的藝術形象,又將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襯,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兩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寫環境,一寫時間,可謂疏朗簡潔;后兩句卻寫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頭”、“水花”,意象十分豐富;一疏顯得宏觀開闊,一密顯出局部的清幽,的確讓人心曠神怡。 4、動靜 客觀事物的動靜之態,給了詩人們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常常將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見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 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前兩句寫靜,后兩句寫動,給人美妙的遐想。 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寫靜,花落、月出、鳥鳴的動,突出了春澗的幽靜。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前兩句寫動,繪出一幅絢麗的圖景;后兩句寫靜,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但也靜中見動,是詩人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動。 李白《望天門山》更是高妙,以“天門中斷楚天開”寫出了水神奇的動,力量巨大;又用“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山雄奇險峻的靜,強大力量的靜;然后又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寫靜,靜中有動;“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動,動中有靜;動靜相襯,即有力量的對抗,又有寧靜與和諧,真是運筆如神! 5、濃淡 在繪畫中,濃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淺、明暗。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指語言的色彩。濃者,重筆濃彩,絢麗;淡者,素筆淡寫,不尚雕飾。就作家個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濃艷;有的濃淡兼施,兩相映襯,收到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上片寫金陵的壯麗景色,用了“似練”、“翠峰”、“殘陽”、“彩舟云淡”來寫秋景,語言華美;下片嘆六朝競逐豪華,吊古傷今,語言素淡;以濃襯淡,有力地強化了政治家睹今鑒古的深遠思慮。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寫“紅藕”“玉簟”“羅裳”“蘭舟”“錦書”“月滿”,色彩較濃;下片寫“花”“水”“閑愁”,色彩較淡;濃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發了詞人的相思之苦;“濃”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讓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運用語言的一種藝術。“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詩歌中適當運用雅語和俗語,就會雅俗共賞,增強詩歌的藝術魅力。 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前七句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比較雅;結尾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較通俗:這樣以俗入雅,充分表達了詞人關注百姓疾苦的情懷。 又如白居易《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用語通俗;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語典雅。不用雅,寫不出江南之優美;不用俗,便失去了親切感和獨特的向往之情,可謂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巧”是工巧,“拙”是樸拙,二者結合,常可收到別具一格、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如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前一句樸拙,后兩句工巧。無前者,后兩句失去依托;無后者,前一句失去了應有的表達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頓生,一股興嘆之情流動。 又如周邦顏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前一句寫太陽初升,露水漸干,比較樸實;后二句寫青青池水,風吹水動,晃動的葉子仿佛在不斷高舉一樣,用筆很巧。 8、曲直 曲與直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來說,詩人心情平靜時,喜歡含蓄委婉,感情激動時,便直吐為快。在現實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復雜變化的,因而在作品中總是兼用曲與直兩種手法來表情達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補,妙合其心。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描寫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寫了對仙境的向往,暗寫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屬于“曲”的手法;到詩的結尾處卻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就是“直”,一曲一直間將詩人率真可愛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居易的《琵琶行》雖然也曲直兼用,但沒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為主;他寫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對下層歌妓和勞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達的卻是政治受挫后,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世態炎涼的強烈不滿。說自己的遭際屬于“直”吧,可他還是表達得那么“曲”,不講原委,只訴同感。曲折與直率的運用,與詩人的心境有關,確實耐人尋味。 9、隱顯 “隱”與“顯”,也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隱顯”與“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將兩者聯系在一起說,因為曲就是隱,直就是顯。詩人在表達深藏內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時,往往隱約其辭,采用隱諱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達得較直接明白。 如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明明是想說自己考前心里沒底,又充滿成功的期待,盼望張籍的幫助,卻又隱諱曲折地虛擬新婦的口氣問新郎:“畫眉深淺入時無?”可謂隱諱而妙極。 又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在明顯地抒發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時,也隱約地抒發了“塵滿面,鬢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說是隱得深沉。 10、離合 離合是一種離題旁涉與緊扣題目的辯證表現手法。直寫題目,內容就會局促;蕩開筆墨,內容又會偏離題目。而離合就是要講究直寫與旁寫、正寫與側寫的和諧,側寫、旁寫都要做到服務于正寫,服務于題目,從而使詩歌意脈相連,似斷實續,搖曳多姿。這種手法在詠物詞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因為古人主張詠物詞要力求“不即不離”、“不沾不滯”。 如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開篇搖曳入題,以似花非花、無情有思吟詠楊花,接著由楊花衍生出思婦意象,人與花、物與情,在不即不離之間,詠物而不滯于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當然,詩歌的辯證表現手法,除了上面舉出的這些之外,還有很多, 如在角度上還表現為“大小”,在內容銜接上還有“突兀與自然”,在音節節奏上還有“快慢”等等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1.比擬2.夸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1.烘托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2.用典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1)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有何不同?表達方式,一共只有四種: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現手法:賦、比、興。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⑴修辭方法。例: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例: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⑶篇章結構。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古代詩歌鑒賞題
文章TAG:古詩表現手法古詩表現表現手法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新巴尔虎右旗| 锡林浩特市| 日照市| 老河口市| 离岛区| 和平区| 茌平县| 玛曲县| 桃园县| 高陵县| 望谟县| 衡阳市| 元阳县| 湖南省| 高雄市| 灌云县| 屏东市| 会同县| 阜新市| 清原| 成安县| 南皮县| 邹城市| 大同市| 广州市| 高青县| 喀什市| 双鸭山市| 惠东县| 察隅县| 阿巴嘎旗| 南靖县| 炎陵县| 富裕县| 乌恰县| 沅江市| 六安市| 光泽县| 习水县|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