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福壽螺體內含有很多的寄生蟲,而食用福壽螺有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內感染。雖然福壽螺在我國最早出現是臺灣,但廣東的福壽螺是從原產地直接引進的,而不是從臺灣蔓延過來的,福壽螺是淡水物種,不會跨海,福壽螺最先出現是在我國臺灣省,后來在廣東也出現,然后進一步向北蔓延,當前長江以南的河流幾乎都會發現福壽螺的蹤影,但福壽螺的原產地不是臺灣,而是美洲河流流域。
1、怎么區分福壽螺啊?
一,福壽螺和田螺的區別以及具體的區別方法:1.看顏色,兩者的顏色不同:福壽螺的外殼顏色呈黃色,田螺的外殼顏色則為青褐色。2.看椎尾,兩者的椎尾形狀不同:福壽螺椎尾則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長而尖,3.看螺蓋,兩者螺蓋的形狀有差異:福壽螺螺蓋則偏扁,田螺的螺蓋形狀比較圓。4.看肉色,兩者的肉色不同:福壽螺的肉顏色較淺,多為黃白色,而田螺的肉多為青褐色,
2、福壽螺可以吃嗎?要怎么吃?
如果我說,福壽螺可以吃,估計有些人會認為我說話不負責任。其實在有些夜宵攤上,就是用福壽螺冒充田螺的,不少人吃了,也未必知道而已,關于福壽螺在農村里,確實很少有人吃的。在我們當地這邊,田螺就有很多,根本就不吃福壽螺,就算在抓到福壽螺了,也一般是把它們直接扔掉了。原因是福壽螺體內含有很多的寄生蟲,而食用福壽螺有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內感染,
以前看電視新聞,就多次看到有人因為食用了沒有充分加熱煮熟的福壽螺,從而引發一些身體不適,因為送醫及時,所以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而農夫之所以說,福壽螺是可以吃的,前提是要用高溫充分加熱煮熟以后,其實,不管是福壽螺,還是田螺,就連小龍蝦、泥鰍、黃鱔等等野生動物體內都是有一些寄生蟲的,因此在食用的時候,必須要用高溫充分加熱之后,才可以食用。
至于福壽螺的食用方法,就和田螺的食用方法是差不多的,但是相比于田螺而言,其口感卻相差甚遠了,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食用福壽螺的重要原因之一。小時候家里喂養了很多的鴨子,就很喜歡去水天邊的小溝渠里面抓福壽螺,這種外來入侵物種的繁殖能力很強,其個體也要比田螺大很多,往往一塊小水溝里面就能輕松摸一大水桶,所以會把它抓回去喂鴨子,
其實,福壽螺雖然讓農民有點討厭,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其是可以當做飼料用來喂養一些水產動物的。最后農夫想再次提醒一下,雖然福壽螺是可以食用的,但農夫卻并不提倡食用它,畢竟其體內的寄生蟲比較多,小小一顆福壽螺就含有3000-4000條寄生蟲。如果食用,一定要是充分加熱煮熟了的福壽螺才行,因為寄生蟲也是蛋白子,而高溫是可以殺死寄生蟲的。
福壽螺最先出現是在我國臺灣省,后來在廣東也出現,然后進一步向北蔓延,當前長江以南的河流幾乎都會發現福壽螺的蹤影,但福壽螺的原產地不是臺灣,而是美洲河流流域,上世紀70年代末期,有臺灣華僑將福壽螺從南美洲引進臺灣,想要作為經濟物種養殖,但后期因為口味一般,大眾接受度低,逐漸棄養造成了福壽螺野外泛濫。幾乎同一時期,有廣東華僑也從南美洲引進福壽螺,在廣東中山養殖,進一步傳播至廣西、四川、云南、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但最終也因為口感差,接受度低全部棄養,
這里要糾正兩個誤區:第一,雖然福壽螺在我國最早出現是臺灣,但廣東的福壽螺是從原產地直接引進的,而不是從臺灣蔓延過來的,福壽螺是淡水物種,不會跨海。第二:此物種當年是特意引進的,而不是像紅火蟻、非洲大蝸牛、美國白蛾等入侵物種是隨著國際產業貿易偶然入侵的,其實,當年浙江也有引進過福壽螺,主要在杭州轄區以及下轄縣級市養殖,最終同樣棄養,所以本次在浙江海寧出現不足為奇。
福壽螺本是熱帶、亞熱帶生活物種,進入我國野外后,后因為缺少天敵,繁殖非常快,并且隨著環境變化不斷適應,也逐漸蔓延到了長江以北,極限生存低溫甚至已經到了0度以下,不得不感嘆其強大的生命力,最后,福壽螺雖然含有寄生蟲,但是不會通過皮膚傳播,遇到福壽螺及其所產的卵以后,只需要用工具拍碎即可。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