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江蘇 > 南京市 > 茶之道,茶之道

茶之道,茶之道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0-05 06:36:42 編輯:南京本地生活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茶之道

  中國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發展  茶道藝術  茶是在我國傳播的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并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 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關于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  茶道用具  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 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  茶道用具  ,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南渡西晉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 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  中國茶道  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宋代 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宋朝茶業  中國茶道  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后,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編輯本段茶具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  中國茶道  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編輯本段斗茶  宋代開創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斗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斗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  中國茶道  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柜,里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編輯本段團茶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制作  茶道基本用具  「團茶」的方法并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干燥后儲存備用。編輯本段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后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并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  中國茶道  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茶之道

2,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茶之道 展現日本武將茶人的珍藏

在相當于中國宋代的12世紀,禪僧們將在中國學到的新式飲茶法引入日本,這種飲茶法逐漸在禪宗寺院和武士階層等高貴的人群中間流傳開來。198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的“茶之藝術”展,最早將名家珍藏的茶具作為藝術品展出。時隔37年,2017年4月11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呈現“茶之道”特別展覽,以21世紀的眼光重新審視“茶水”這一日本文化的象征。飲茶的文化確立于8世紀末。唐代文人陸羽在最早的有關茶的百科全書《茶經》中記載了飲茶方法,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茶文化雖然曾由遣唐使帶到日本,但在日本,飲茶方法被中途廢棄,直到12世紀時禪僧榮西再次將其引入日本。隨著飲茶法逐漸在禪宗寺院和武士階層等人群中流傳開,他們使用被稱為“唐物”的中國藝術品來飲茶,并用“唐物”裝飾房間,以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 到了16世紀(安土桃山時代),“侘茶”不僅使用“唐物”、也從隨處可見的器具中選擇自己所喜愛之物進行搭配,這種茶藝在千利休(注: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手中發展到頂峰。飲茶廣泛普及,上自天下霸主、地方諸侯,下到市井百姓,無不熱衷于此。經過在日本長年累月的發展,“飲茶”這一動作終于升華到了文化的高度。 4月11日至6月4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茶之道”特展主要展出從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直到近代的茶文化藝術品,展現茶文化的歷史變遷。其中包括了足利義政(1436-1490)、織田信長(1534-1582)、千利休、松平不昧(1751-1818)等推動歷史進程的霸主武將和茶道家所收藏的“全明星”陣容的國寶級著名茶碗。 以“茶之道”為主題將眾多珍品匯聚一堂的展覽,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80年該館的“茶之藝術”展,距今已經37年了。 油滴天目,中國·建窯,南宋時期(12-13世紀),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從釉色中浮現的金色和銀色的斑紋,像油滴一樣,故得名“油滴”。在今日所見的各種油滴天目中,這件茶碗是最為出類拔萃而聲名卓著的。據說豐臣秀吉的外甥(后被秀吉收為養子)曾是它的主人。 青磁輪花茶碗(名:馬蝗絆),中國·龍泉窯,南宋時期(12-13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據說足利義政收藏此茶碗時,因碗身出現裂痕而派人到中國尋找替代品,但工匠回答說再也無法做出如此美麗的青磁茶碗,最終只在碗上打了鋦子送還給足利義政。鋦子看起來像大蝗蟲一樣,由此得名“馬蝗絆”。 灰被天目(名:虹),中國,元-明時期(14-15世紀),日本文化廳藏 據傳是足利義政所收藏的唐物天目。像是被灰覆蓋著的沉靜的釉色,因華麗絢爛的窯變和油滴紋樣而顯得高貴典雅。這件茶碗名列東山御物,雖然過去評價較低,但它體現了侘茶的全新價值觀,也因此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大井戶茶碗(喜左衛門井戶),朝鮮,朝鮮時期(16世紀),京都·孤蓬庵藏(4月28日-6月4日展出) 在朝鮮半島的高麗茶碗中,名為“井戶”的作品數量較多,是高麗茶碗的代表性作品。在眾多“井戶”中,這件茶碗尤其以強有力的雄壯姿態動人心魄。“喜左衛門”是曾經收藏此茶碗的人的名字,后來這件茶碗成為松平不昧的藏品。 青井戶茶碗(柴田茶碗),朝鮮時期(16世紀),東京·根津美術館藏 在井戶茶碗中,青井戶茶碗以直線狀外形為清冷的釉調為特征。“柴田”正是青井戶茶碗中的珍品,因織田信長向柴田勝家贈送此物而得名。近代時期,這件茶碗從平瀨家流入藤田家。 黑樂茶碗(名:剝栗),長次郎(制作),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日本文化廳藏 這件茶碗上半部分為方形、下半部分為圓形,是黑樂茶碗中的異數。在據傳為長次郎制作的茶碗中,這件作品的特色十分鮮明,有著令人忍不住將其一直握在掌中的奇異美麗。后來,這件茶碗為愛好風雅的近代茶道家平瀨露香所收藏。 志野茶碗(銘:卯花墻),美濃,安土桃山-江戶時代(16-17世紀),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志野茶碗是美濃(今岐阜線東濃一帶)窯中的代表性陶器。白釉中透露出的鮮紅的火焰顏色,展現出茶碗的魅力。這種白釉底色與以鐵銹繪制而成的紋樣,看上起就像開著卯花(學名“齒葉溲疏”)的矮墻一樣。在日本產的茶碗中,這一件實為著名的杰作。 將軍的“唐物喜好” 日本人向來重視“關系”。不僅僅是人際關系,還包括了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每個個體都不是獨立的,而是在關系性之中萌生出自我意識。比如在茶道中使用曜變天目的話,用竹制的舊茶杓就會顯得很奇怪,應當盡可能使用象牙的茶杓或是明代的茶臺“天目臺”。又或是燕子花(又名“杜若”)圖屏風就應當在杜若花盛開的季節時裝飾在茶室里。這就是所謂的“用具”,即便用具本身非常精美,但如果不能互相配合的話,就完全不能發揮其價值。 12世紀前后,隨著由中國宋朝東傳的新式飲茶法“點茶”(“抹茶”)逐漸在日本的禪宗寺院、武士階層中廣泛傳播,人們四處搜羅中國的藝術品“唐物”,裝飾在房間里、或是用唐物來飲茶,以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至15世紀的室町時代時,足利將軍家收集了最高級的唐物,并以尖銳的鑒賞眼光對唐物進行分類和品評。這種“唐物喜好”的價值觀,對“茶水”文化有著重大影響。 展覽的“足利將軍家的茶水——唐物莊嚴與唐物喜好”部分,以足利將軍家收集的一流名品為中心,展示了以“唐物喜好”的眼光挑選的珍貴作品。 《瀟湘八景圖》,描繪了洞庭湖流入瀟水和湘水的勝景,其中的《遠浦歸帆圖》上有足利義滿的藏品印章“道有”,后來此畫又被織田信長收藏。 遠浦歸帆圖,牧溪畫,中國南宋時期(13世紀),京都國立博物館藏(5月9日-5月21日展出) 《廬山圖》是禪僧畫家玉澗的名作,他在日本受到很高評價,被認為是與牧溪齊名的中國著名畫家。 廬山圖,玉澗畫,中國 南宋時期(13世紀),岡山縣立美術館藏(4月11日-5月7日展出) 南宋的畫院畫家李迪所畫的花卉圖精致而生動地描繪出一天之內由白變紅的醉芙蓉的情態。為了適應茶室狹小的空間,這種尺寸較小的掛軸逐漸受到歡迎。 紅白芙蓉圖,李迪畫,中國 南宋時期·慶元三年(1197),東京國立博物館藏(5月23日-6月4日展出 青磁下蕪花入,中國 南宋時期(13世紀),彩虹(Arc-en-Ciel)美術財團藏 侘茶的誕生 15世紀末期,城市平民成為新時期的社會主流,他們熱衷于欣賞連歌、能樂、茶道、花道、香道,并鉆研這些風雅之事。這樣一來,在珠光(1423~1502)和被稱作“下京茶水人”的人們中間,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風潮:他們不僅僅寶愛唐物,也從日常使用的茶具中選取自己喜愛的物品進行組合。這種“侘茶”的精神,由后一代的武野紹鷗(1502-1555)等人推廣,逐漸深入人心。 展覽的這一部分意在通過展現這一時期人們對茶道用具的價值觀的變化——即由“唐物”轉向“高麗物”、“和物”,來揭示萌生于時代轉換時期的侘茶的藝術。 這件《唐物茶壺 銘:松花》的大壺用于保存茶葉。戰國武將們特別珍愛茶壺,甚至有茶壺價值連城的說法。這件茶壺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歷代天下霸主所收藏。 唐物茶壺(銘:松花),中國,南宋-元時期(13-14世紀),愛知縣·德川美術館藏(4月11日-5月7 一件褐釉小茶壺,本是在中國南方制成的日用品,傳入日本后被當做唐物小茶壺受到珍愛。“肩沖”指的是瓶頸附近呈方角造型的茶壺。這件茶壺是著名的“肩沖”茶壺,據傳由足利義政命名。 唐物肩沖茶入(銘:初花),中國,南宋-元時期(13-14世紀),德川紀念財團藏(4月11日-4月23 侘茶的完成 時至安土桃山時代,繼承了侘茶精神的千利休進一步發揚茶文化,使之在上至天下霸主地方諸侯、下到平民百姓的人群中都被更加廣泛地接受。千利休身為侍奉霸主豐臣秀吉的茶道家,繼承了傳統,不是僅僅尋找能與唐物媲美的侘茶茶具,而是制作全新的茶具,將它們組合起來,為飲茶的世界帶來新鮮的空氣。 展覽中“利休選取的茶具”和“利休的創作”部分,以此為主題,試圖接近千利休的茶文化,并介紹繼承利休精神的茶道家古田織部(1544-1615)及這一時期極大發展的陶制茶具,展現出桃山時期自由奔放而茁壯有力的茶文化的魅力。 黑樂茶碗(銘:俊寬),長次郎,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 這是黑樂茶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據傳是樂窯創始人的陶工長次郎在千利休指導下制作的。茶碗不高、呈圓柱形的碗身堅實而富有張力,帶有緊張感。 唐物尻膨茶入(銘:利休尻膨),中國,南宋-元時期(13-14世紀),東京·永清文庫藏 據傳這件茶碗曾在天正15年(1587)的北野大茶會上被使用過,后流入細川三齋(即細川忠興,1563-1646)之手。 大井戶茶碗(有樂井戶),朝鮮,朝鮮時期(16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據傳此系織田信長之弟、茶道家織田有樂所藏的大井戶茶碗。這件茶碗有著悠閑而安穩的模樣,深深吸引著觀眾。后來,茶碗經紀伊國屋左衛門等人之手而傳入藤田家。 千利休像,傳長谷川等伯畫、古溪宗陳贊,安土桃山時代、天正11年(1583),大阪·正木美術館藏(展出 據說桃山時期的代表性畫家長谷川等伯在天正11年(1583)時描繪了62歲的千利休的肖像,利休在畫中目光銳利、威風凜凜。利休參禪的導師、大德寺117世古溪宗陳題寫的贊語確為真跡。 “優美之寂”的新型茶道與古典復興 江戶時期,茶文化在太平盛世再次迎來變化。小堀遠州(1579-1647)等茶道家力圖復興室町時期以后的武家茶道、繼承千利休精神的茶道家確立家門、以及有茶道家吸收宮廷貴族的風雅而試圖創造新的茶道風潮,這些動向互相影響。展覽的此部分首先以復興武家茶道、確立了名為“優美之寂”的新型茶道風氣的小堀遠州所使用的茶具為中心,介紹江戶時代前半期的茶文化。 然后介紹江戶時代后半期的松平不昧(即松平治鄉,1751-1818)的茶文化。這一時期的茶文化被認為僅剩骨架而無實體,但身為松江藩主的不昧鉆研古典、收集茶具并進行品評。我們可以欣賞到經由不昧的品鑒而重新受到重視的珍品。 小堀遠州,古銅象耳花入(銘:為杵),中國 明代(14-15世紀),東京·泉屋博古屋分館藏 據傳這是遠州所藏的古銅花瓶,因下部體積較大而瓶頸細長、形似杵而得名。花瓶外形高雅,作為重視品格的武士階層茶道的茶具非常合適。 野野村仁清,色繪若松圖茶壺,仁清(制作),江戶時代(17世紀),日本文化廳藏 這是江戶初期京窯的名匠野野村仁清的作品。據說他在茶道家金森宗和手下、為天皇和宮廷貴族制作瀟灑的茶具。名為“仁清黑”的黑釉,與茶碗上部的方角形狀引人注目。 小堀遠州,丹波耳附茶入(銘:生野),丹波,江戶時期(17世紀),大阪·湯木美術館藏 這是國窯小茶壺的代表作。丹波地區(兵庫縣筱山市)的工匠在小堀遠州指導下制作出了更加優秀的陶制茶具。據說這件茶碗由遠州親自以丹波名勝命名,正是遠州所喜愛的姿態高雅的茶碗。 松平不昧,油滴天目,中國·建窯,南宋時期(12-13世紀),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松平不昧將著名茶具分為“寶物”、“大名物”、“中興名物”的不同類別并進行評價。這件茶碗據說為古田織部的藏品,在不昧記載茶具的《云州藏賬》中登記為“大名物”。 三好長慶,粉引茶碗(三好粉引),朝鮮,朝鮮時期(16世紀),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這是朝鮮半島制作的白釉碗。碗身表面好像能吹去粉末、釉沒有沾上的部分則名為“火間”,兩者交織呈現出獨特的品格。這件茶碗因相傳為戰國武將三好氏所藏而得名。 從幕末到明治維新的混亂時期中,寺院和舊貴族家收藏的寶物和名品流入民間。這一時期,平瀨露香(又名龜之助、龜之輔,1839-1908)、藤田香雪(又名傳三郎,1841-1912)、益田鈍翁(又名孝,1848-1938)、原三溪(又名富太郎,1868-1939)等著名企業家以過人眼光選出一流茶具,既重視茶道傳統,又以全新價值觀創造出全新的茶文化。在本次展覽的最后,圍繞各自在關西與東京地區聞名遐邇的四位愛好風流的人物,介紹并展出他們的茶文化與美學觀念。 運營團隊:凈心茶行。

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茶之道 展現日本武將茶人的珍藏

文章TAG:茶之道之道

最近更新

  • 杜鵑花怎么養家庭養法,杜娟花怎么養家庭養法

    杜娟花怎么養家庭養法杜鵑花鮮艷奪目,嬌滴富貴,是難得的花卉養殖植物。杜鵑花的養殖并不難,和一般花卉養殖一樣,杜鵑花的養殖方法,主要應做好選好盆土、適時澆水、注意光照、合理施肥、及時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6

  • 維生素e的副作用,維生素e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維生素e的不良反應有哪些維生素E為脂溶性維生素,廣泛地存在于綠葉蔬菜和植物油中,如玉米油、大豆油、紅花油等。正常人每天維生素E需要量為5~30毫克。盡管其毒性很低、副作用少,但把它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6

  • 薛仁貴簡介,薛仁貴是何等人也

    薛仁貴是何等人也薛仁貴是唐朝的大將2,薛仁貴的歷史http://baike.baidu.com/view/22296.html3,薛仁貴是哪里的人薛禮(613年-683年)字仁貴絳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回力logo,辨別真假回力鞋真偽方法:聞不到味道

    2.真的回力鞋底非常柔軟有彈性,字體光滑清晰,而假的回力鞋底堅硬,字體模糊不清,回力辨別秘制森林鞋真偽的方法,3.假的回力鞋有很濃的膠水味,真的回力基本沒有味道,回力(上海回力鞋業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麥哲倫環球航行,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已完成第一次遠洋航行

    1519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命令,當他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經過菲律賓群島時麥哲倫因卷入島上的部落糾紛而被當地居民殺害,他的船隊為他繼續向西航行至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環球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神圣的近義詞,神圣的近義詞是什么

    神圣的近義詞是什么2,神圣的近義詞1,神圣的近義詞是什么神圣的近義詞是:圣潔和威嚴神圣的近義詞是崇高--------------------------------謝謝采納哦~2,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北京理工大學專業,北京理工大學就業前景好十大熱點專業

    學校依托北京理工大學,以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外交學院等院校為補充,師資力量雄厚,飛機設計與工程-1北京理工大學就業前景好的十大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 聰明的小裁縫,聰明的小裁縫這一篇短文出自哪里

    聰明的小裁縫這一篇短文出自哪里它講述了一個傲慢且目中無人的公主以猜謎的方式來征婚,猜不中的就會受到她百般的譏諷與嘲笑!一個心靈手巧的小裁縫也想去猜謎,以他的聰明與智慧連續猜中了公主 ......

    南京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盖州市| 广丰县| 绥阳县| 安化县| 郁南县| 晋江市| 仙游县| 平谷区| 云龙县| 萝北县| 富平县| 洛宁县| 海原县| 南川市| 临江市| 喜德县| 巴彦县| 乡城县| 杭锦后旗| 湟源县| 临江市| 舒城县| 沁阳市| 鲁甸县| 大姚县| 民丰县| 区。| 河东区| 台中县| 元朗区| 策勒县| 荔浦县| 平度市| 江阴市| 鄯善县| 芜湖市| 武乡县| 佛学| 醴陵市|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