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過了,就是興寧一中了,往后是大埔虎山中學、梅州曾憲梓中學。梅州人,自古就有不少人在外地工作,在生活等條件好了以后他們會把家人子女也接了去,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曾憲梓慷慨捐贈了100萬港元,支持祖國的體育事業,在外地讀書的不少優秀學子也出自梅州就不足為奇了。
1、領帶大王曾憲梓逝世:出生在梅州,曾捐巨資在梅州興建學校,一生捐款超10億,稱死后將財產捐給社會。你怎么看?
作為一個中國人,曾憲梓有一顆可貴的中國心,曾憲梓在香港創業不久,就開始對家鄉廣東的教育事業及母校作出捐贈。迄今為止,曾憲梓先后捐助的項目超過800項,涉及教育、科技、醫療、公共設施、社會公益等方面,捐款曾憲梓先生已經向家鄉、祖國內地和香港等捐贈善款總計超過10億元,1989年,曾憲梓投入100萬美元巨資,在梅州成立了“中國銀利來有限公司”,引進了4條國際先進水平的領帶生產流水線,使“銀利來”領帶首先成為中國的名牌領帶,如今銀利來領帶的年生產量已達1000萬條,營業額超過人民幣1億元。
但曾憲梓明確宣布,應當分配給他的那一部分利潤,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獻給家鄉梅州,他每年都以捐贈的方式,用50萬元以上的港幣幫助家鄉梅州的經濟建設,還曾捐款為嘉應學院建造教學大樓,為東山中學、學藝中學建造圖書館,為梅州中學建設人行天橋,為樂育中學修建辦公樓…他為家鄉捐助的款項已超過了1億港元。曾憲梓名下有兩個基金:教育基金和載人航天基金,
1992年,曾憲梓與國家教育部合作,設立了曾憲梓教育基金會,當時他為基金會的成立捐贈1億港元。教育基金成立15年來,共獎勵內地7000多名優秀教師,2000年開始,每年資助北大、清華等35所內地高校家境貧困、品學兼優的大學生14000名。他于2004年10月捐資1億港元設立載人航天基金,每年拿出500萬港元,獎勵20位航天科技專才,
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曾憲梓慷慨捐贈了100萬港元,支持祖國的體育事業。2007年10月31日,他與中國人民大學簽署協議,慷慨捐資500萬元創設“助殘研究基金”,以通過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來推動全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2008年5月,曾憲梓為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1000萬港元。2012年4月5日,曾憲梓向上海交通大學捐贈500萬港幣支持交大教育事業發展,
2012年8月11日,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2012年度頒獎大會在港舉行,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獲頒特別貢獻獎。2012年8月23曾憲梓體育基金會倫敦奧運會內地金牌運動員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基金會向內地奧運冠軍頒發2520萬港幣獎金,1994年,曾憲梓獲得了以他的姓名命名一顆小行星“曾憲梓星”的巨大榮譽。
2、梅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梅州除了占極少數的畬族等少數民族和潮汕人外,絕大部分是客家人,在(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二區一市五縣中,除豐順縣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數占90%以上的“純客住縣”。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習俗,海外有人將客家人喻為“東方猶太人”,實際上客家人與猶太人相比毫不遜色,同樣出了不少影響世界和中國近現代進程的大人物。
日本作家山口縣造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書中說:“沒有客家便沒有中國革命,換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戰爭、保臺抗倭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等都涌現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葉劍英、范漢杰等梅州客家籍將領;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勝枚舉,如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領帶大王曾憲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團原董事長姚美良等。
勤勞儉仆、崇文重教、愛國愛鄉、重義輕利、勇于開拓的傳統特性,在眾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不過在我看來。梅州最大的名人是“客家婦女”,客家婦女堪稱中國勞動婦女的典范,“耕、種、樵、臼、炊、紡織、縫紉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兒女、理家政、井井有條,其聰明才力直勝于男子!”傳統上的梅州客家婦女,胸懷寬廣,在她們的無私奉獻下,客家男子紛紛外出經商、讀書、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擔便落在她們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