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研究會近百名成員,通過近兩年的考證,得出的結(jié)論是——河南的簡稱“豫”字是與上古人類為指導(dǎo)農(nóng)耕生產(chǎn),仰觀天象,制訂歷法有關(guān)。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則是徐中舒先生的觀點,徐中舒先生認為,《說文》中的“豫”從予,其實是從邑的訛寫,英國學者伊懋可寫過一本很著名的書——《大象的退卻》。
1、“豫”字的來歷是什么?
“豫”字最早見于戰(zhàn)國文字,字形看最初形似從象、從呂(當為邑)。后來就不斷增加飾筆,至楷書就演變成了左從予,發(fā)展軌跡如下:《說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于物,從象予聲。”可見,當時許慎認為“豫”是較大的象,后人對許慎的解釋多有異議。這種不同看法主要是從字形上來進行剖析的,竺可楨認為:“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志”。
張漢沽則認為,“豫”左為“予”,“予”之意為我,右為“象”,因此合而釋之便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而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則是徐中舒先生的觀點,徐中舒先生認為,《說文》中的“豫”從予,其實是從邑的訛寫。他給出的解釋也是比較靠得住的,“予”字是后產(chǎn)生的,并不見于甲骨文和青銅器,因此,“予”當為“邑”之訛寫。徐中舒先生對“邑”字的字形變體與“豫”字左旁進行了對比,認為當為“邑”之訛變,
“豫”字為“象”“邑”二字合文,不但予邑二字字形相同,并與古代地名從邑之例相合?!墩f文》有“邑”之字如邰、邠、郁、扈、鄷、鄭等等皆為地名,禹貢之徐州字亦從邑,從彳為錯誤之字。古字形“徐”亦從邑,而且也在左,禹貢豫州、徐州二地,字都從邑。之所以這樣命名因“徐”為國名,“豫”則以產(chǎn)象而得名也,這里與秦時“象郡”得名的道理是一樣的。
2、河南省簡稱豫,“豫”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成為河南省的簡稱?
我熱愛學習,我熱愛回答問題河南簡稱“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劃天下為九州,稱中原地區(qū)為豫州,這便是河南簡稱“豫”的來歷。有關(guān)“豫”字的含義,人們大多認為是“一人手牽大象”,嵩山文化研究會近百名成員,通過近兩年的考證,得出的結(jié)論是——河南的簡稱“豫”字是與上古人類為指導(dǎo)農(nóng)耕生產(chǎn),仰觀天象,制訂歷法有關(guān)。
所謂“凡大皆稱豫”,不是大象;“惟天為大”,大應(yīng)為天,對“豫”字的得名由來,迄今史學界、地理學家有不同的解釋。其一,竺可楨先生認為:“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志,這是有意義的,”其二,張漢沽先生說:“豫”字左旁為“予”,予者我也,豫的右旁為象?!霸ァ奔幢硎疽粋€人,手牽一頭大象,
其三,秦文生先生也認為:黃河流域至遲在殷代尚有較多的大象,河南古稱“豫州”,是因為產(chǎn)象而得名。河南省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qū)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中國四大發(fā)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shù)均發(fā)明于河南,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3、河南省的簡稱為什么是“豫”,用這個字,意味著什么?
河南之豫,源于中牟:大禹治水時帶著益、后稷等一批人,每到一處就發(fā)動和帶領(lǐng)當?shù)厝艘积R治理水患,治水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程序繁瑣:視察地形、研究方案、召集人員、帶領(lǐng)施工等,按當時的社會條件,是短期內(nèi)無法完成這些事,大禹要在中牟停留很長時間,有理由相信,大禹是在中牟完成對豫州的劃分和命名,并且創(chuàng)造了“豫”字。
來看看這個豫字,它非常形象,《說文解字》解釋為:象之大者,可以理解為“我后面跟著一只大象”。前面的文章里說到中牟古代的地形:三里一河,五里一湖,草木茂盛,鳥獸眾多,尤其是圃田澤周圍,更是食物鏈完整,有很多種大型野獸,《穆天子傳》、《春秋》、《左傳》等書記載:西周時,圃田澤被辟為皇家苑囿,周穆王、周宣王常在此狩獵;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4年),高奔戎活捉猛虎一只,穆王命令將虎關(guān)養(yǎng)于東虞,號為“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