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討論,中華歷史的“三皇五帝時代”的都城分別是。后來登封化為鄭州管轄,少林寺也隨之劃走,洛陽的旅游從此失去了重要的一角,“老三篇”再也難以湊齊,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所謂的“老三篇”指的就是龍門石窟、少林寺、白馬寺這三個著名的旅游景點,現在的洛陽城建立在隋唐洛陽城的遺址之上,該城于隋煬帝大業二年,由楊素、宇文愷等人建造,是為大隋帝國的東都。
1、董卓燒的洛陽是不是現在的洛陽?
董卓燒的洛陽不是現在的洛陽。如果你從洛陽城區坐公交車到白馬寺,就會在路上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漢魏故城遺址”,這里才是董卓燒的那個洛陽,現在的洛陽城建立在隋唐洛陽城的遺址之上,該城于隋煬帝大業二年,由楊素、宇文愷等人建造,是為大隋帝國的東都。隨著王朝疆域擴展,中央政府需要加強對北齊、南陳故地的控制,長安位置過于偏西,又有三門峽的砥柱之險,不是很方便,
在洛陽建都,有利于完成這項政治任務。不久,隋煬帝又下令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的交點就是洛陽,河水穿城而過,將各地的物資匯集于此,也有利于把軍隊調往全國各地,而東北方向的漢魏洛陽城,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讓位于新的城區。雖然在那里,也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多個王朝的記憶,更多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2、少林寺是洛陽的還是鄭州的?去少林寺游玩途徑洛陽方便還是途徑鄭州方便?
少林寺所處的登封市(原登封縣)歷史上曾歸洛陽地區行政專署管轄,1986年河南省實施撤地并市后,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洛陽的旅游曾經有“老三篇”和“新三篇”之說,所謂的“老三篇”指的就是龍門石窟、少林寺、白馬寺這三個著名的旅游景點?,F如今這三個景點中的兩個即龍門石窟和登封少林寺早已都是名滿世界的5A級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白馬寺更是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而蜚聲海內外,這些景點當年都是洛陽的驕傲,形成了古都三足鼎立的旅游格局,
后來登封化為鄭州管轄,少林寺也隨之劃走,洛陽的旅游從此失去了重要的一角,“老三篇”再也難以湊齊,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少林寺距鄭州和洛陽的距離基本相當。如果是自駕游,通過鄭少洛高速在登封站下站不遠即可到達,凡來河南旅游的,一般情況下龍門石窟和登封少林寺這兩個景點都是必看的,所以不管是途經鄭州還是洛陽都非常方便,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選擇,從東邊來當然要經過鄭州,從西邊來必須經過洛陽。
3、洛陽最早的時候,不叫洛陽,叫做中國!對嗎?有什么歷史依據嗎?
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一下“洛陽”名稱的由來,洛陽古稱或者別稱: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三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國魏文帝曹丕定都雒陽,改名為洛陽,稱呼沿用至今。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陽定鼎江山,有十三個王朝定都于此,
下面我們再討論一下“中國”名稱的原意,根據出土文物,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我們得出以下兩點:第一,中國為四方“地中之國”或言“地中之都”;第二,中國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即大體指以“洛邑”或者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史料記載:西周《何尊》“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西周《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東周《戰國策》“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古中國”在晉南,即山西省運城市。
2016年11月20日,山西省社科與中國先秦史學會、山西師范大學共同主辦了“山西與古中國”學術研討會,經討論,中華歷史的“三皇五帝時代”的都城分別是: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根據臨汾陶寺遺址的發掘,堯都平陽已有理論根據,三處都城都在晉南,當時部落眾多,堯、舜、禹是部落聯盟首領,居“萬國”之中,即“中央之國”,故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