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方人,當地人喜食豬頭肉,所居小城先后有兩位煮豬頭的高人,一位李老漢面瘦須白,每日下午開始出攤賣肉,賣時從不用秤,隨手一掂,不差分毫,人稱“神手李”;另一位老鞠面白無須,笑口常開,擅煮豬頭,人送外號“豬頭鞠”。清人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記錄了豬頭的一種吃法,先將豬頭洗凈、下鍋,配以甜酒3—5斤,大蔥30根,八角3錢,煮滾200余次;然后根據個人口味倒入醬油若干,糖1兩,加熱水浸過豬頭1寸,上面壓上重物,大伙煮約一炷香時間,改用文火慢煨;待汁干肉膩時,打開鍋蓋,裝盤食用即可。
1、板豬頭怎么做?
香辣豬頭肉好吃,材料:豬頭肉、精鹽、植物油、尖椒、大蒜、生姜、醬油做法:尖椒洗凈后切斜段,生姜大蒜切片;豬頭肉切薄片。鍋里倒入植物油,油熱后放入姜片爆香,倒入切好的豬頭肉片,小火翻炒。翻炒至豬頭肉片變透亮時倒入切好的尖椒段,小火翻炒均勻,調入適量的醬油,炒勻、灑上少許的精鹽,炒勻、倒入切好的蒜片,炒勻即可關火。
主料:豬頭6500克調料:醬油750克白砂糖100克黃酒150克味精5克八角25克桂皮25克烹飪方法:1.蔥去根須洗凈,切段;2.姜洗凈,切片;3.蒜去蒜衣,洗凈,切片;4.將豬頭放清水中,鑷去毛,刮洗干凈;5.豬面朝下放板上,在后腦中間劈開,取出豬腦,剔去骨頭,割下兩耳,去掉豬眼圈、淋巴肉、嘴唇、耳圈、鼻子;6.豬臉切成兩塊,下巴切成3塊;7.再放在清水中泡去血污,撈出放沸水鍋內,燒約20分鐘,撈出洗凈,切成5厘米的方塊;8.鍋內用竹箅墊底,放入豬頭肉塊,加醬油、豬肉湯2500毫升,置旺火上燒沸,撇去浮沫,加大料、桂皮、紹酒,蓋上鍋蓋,同燒;9.燒約20分鐘,移至微火上燜至湯濃,然后放入蔥段、姜片、蒜瓣片燒約5分鐘,加綿白糖、味精,淋入香油,起鍋晾涼,即可裝盤,
2、豬頭怎么做好吃?
豬頭肉與市井鄉民有緣,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美食,常和豬下水、豬蹄混賣,勞作了一天的普通百姓,二兩二鍋頭配上半斤豬頭肉,就是莫大的享受了。民國文人周作人曾經在文章里這樣描述豬頭肉:“小時候在攤上用幾個錢買豬頭肉,白切薄片,放于干荷葉上,微微灑點鹽,空口吃也好,夾在燒餅里最是相宜,勝過北方的醬肘子,”豬頭肉的做法在明清時期發展到極致,據明清筆記記載,豬頭肉有多種做法,包括煨、蒸、燒、煮、烤、燜、醉、爛等烹制方法,令人嘆服。
整體說來,豬頭肉吃法可分為南北兩派,北方以鹵煮為主,南方以紅燒、醬燜為主,各有特色,我是北方人,當地人喜食豬頭肉,所居小城先后有兩位煮豬頭的高人,一位李老漢面瘦須白,每日下午開始出攤賣肉,賣時從不用秤,隨手一掂,不差分毫,人稱“神手李”;另一位老鞠面白無須,笑口常開,擅煮豬頭,人送外號“豬頭鞠”。兩人的故事與本文無關,在此小記,作為花絮,
清人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記錄了豬頭的一種吃法,先將豬頭洗凈、下鍋,配以甜酒3—5斤,大蔥30根,八角3錢,煮滾200余次;然后根據個人口味倒入醬油若干,糖1兩,加熱水浸過豬頭1寸,上面壓上重物,大伙煮約一炷香時間,改用文火慢煨;待汁干肉膩時,打開鍋蓋,裝盤食用即可。這道豬頭菜的特點是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營養豐富,非常適合中老年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