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龍興之地”究竟有多肥沃呢。當時的關東人少地多,只要付出勞動就有飯吃,山東人性格豪爽、重感情、講忠義、結伙”闖關東“,路上也好、定居關東后也好、都有個同鄉照應,相對膽氣也就壯了不少,山東人”闖關東“后,在當地有可能在當地尋得照應與幫助。
1、東北有多少人是當年闖關東的山東人?
東北三省黑吉遼,黑龍江和遼寧的山東人后代相對要少一點,遼寧省,尤其是遼西,闖關東的山東人后裔大約能占到現在人口的一半左右。這一點從說話的口音就可以窺見一斑,在整個東北,遼西人說話是一個異類。說話的口音很重,,每一句話的語調都向上挑,細聽之下跟山東煙臺威海一帶口音很接近。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遼西人跟山東人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清朝封禁東北,但東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物產是明擺著的,
關內的老百姓在遇到三年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冒煙闖關東,以求得的一條活路。由于錄陸路在山海關被清朝阻斷,很多人就選擇走水路,從山東半島的煙臺威海一帶上船,渡海到達大連。然后逐漸向其他地方擴散,這就是個山東人尤其是煙臺威海一代的山東人在闖關東的條件上得天獨厚在整個清朝的叔伯年間,闖關東的山東人保守估計超過了200萬。
2、東北人,你身邊的人有多少祖上來自山東?山東人,你身邊的親戚朋友有多少闖關東了?
遼寧省東港市,我們當地的漢族,占全市總人口的92%強。這其中95%以上都是山東闖關東農民的后裔,余下的不足5%,是其它省份遷過來的。當地的土著則是滿族人,現人口比例占總人口不足5%,我的祖籍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三甲駐六甲社大山夼楊家。大約在清乾隆或嘉慶年間,我的八世祖楊倫與四個弟弟攜老母從山東老家闖關東落戶今天的遼寧省東港市,
至今已二百多年,傳至我已是十三世。祖籍地經多次考證,應該是今天的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高疃鎮上疋山夼村或下疋山夼村,村中有楊姓,都是自大楊家村遷來的。與我們也對不上譜,所以,在當地目前并沒有找到同宗本家,當地一位楊姓朋友提供一條信息:棲霞亭口楊姓以前有一支遷福山后失聯。建議我聯系一下亭口楊姓,今年聯系上了,但亭口大楊家沒有譜書。
線索又中斷了!現在無論是東北人去山東尋宗,還是山東人來東北尋親,如果闖關東年代短的還可以,但是象我們家這樣久遠的難度則太大了!因為經過戰亂、浩劫,家譜、宗譜遺失焚毀,字輩重新排定、地名更改等,這些難度都不好克服。我家祖籍地明確,闖關東前的一至七世祖名諱明確完整,可是尋宗之路也是崎嶇坎坷,至今依舊如大海撈針。
3、山東人為什么闖關東?他們給關東帶去了什么?
那時的人們很簡單,為擺脫貧困,為了吃飽肚子,所以才闖關東。原因是山東地少人多,又總鬧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所以才冒死闖關東。東北地廣人稀,物產豐富,雖有酷寒、猛獸,危險重重。山東人為了生存,只好硬著頭皮去闖,也正是勤勞的山東人,給東北帶來了生機,推動了東北的農耕文明。對手工業,制造業及商貿業都有了很大的推動,
很多文獻把闖關東行為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其實就是窮的沒辦法、沒活路以后的無奈之舉。自古歷代政權就圍著土地轉磨,始終沒有脫離這個圈子,原因無非是沒有有效解決土地分配問題,你方唱罷我登場,無論造反前是什么身份,最終還是皇帝成為了最大的地主,開國后,對功臣良將、王公貴族的分封賞賜多以土地行賞,列土封疆也不算鮮見,再經過若干年權貴們的侵占,土地又成了要致命的問題,
而中原文明從來都是農耕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封建王廷的基本收入來源就是土地,相互依存卻又“相愛相殺”,比如明亡原因之一就是土地問題。清朝走了明朝的老路,土地的過度集中造成大量世代務農的莊稼漢無田可種,無奈之下背鄉離井的闖關東,而民國初年開始的闖關東,其實一直持續了將近40年,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