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始屬前蜀,后屬南平國,復更名為陜州。宋朝初年仍為陜州,到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改陜為峽,故名峽州,仍轄領原四縣,置峽州路,明初始改名峽州府,領夷陵、秭歸、巴東、宜都、長陽、遠安六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為夷陵州,僅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清初仍為夷陵州,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諱“夷”字,故將夷陵的“夷”字改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從當陽遷駐宜昌城?,F全市人口4百余萬,民族31個,行政區劃為5區、3市、5縣,即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夷陵區、宜都市、枝江市、當陽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
2、如果湖北省的城市名字都改成古代的名字,那么誰的名字最好聽?
1、荊州一直沒有改過名字的,千年古城,劉備借荊州時甚至更早時就有了,一直都是荊楚大地的核心區域、楚國八百年強盛的核心區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第三大平原,而江漢平原又是其中連接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的樞紐、核心,荊州歷史之悠久、城市脈絡之深厚,別說湖北省了,就是在兩湖地區、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是最無可比擬的;荊州古時候也被稱之為江陵、郢都的,但都不及現在的名稱,沒有現在的名稱影響深遠的;2、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夷陵”二字中的“夷”字可能有些人會有些誤解,有“蠻夷”之嫌,所以還是“宜昌”好聽些;3、鄂州古代為“樊國”、“鄂都”、“鄂國”,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稱“武昌”,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紅到鄂州為鄂王,修筑鄂王城,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武昌現在是武漢三鎮的一部分,不可能叫回去了,國呀、都呀都不可以叫了,感覺原先的鄂城倒是有點古風,比較好聽些;4、天門古稱竟陵,仙桃原稱沔陽,潛江古為云夢澤一角,這三個省直管的縣級市的古稱其實還真都很有歷史底蘊的,為什么要改,真的不知就里,老湖北人,誰人不知云夢、沔陽呀?竟陵郡也是很多古文中提及到的,干嘛舍本求末、忘掉祖宗的?5、隨州原先分屬孝感、襄陽地區的,建市歷史也不長,是炎帝神農誕生地,本身這個就厲害了,能夠改名叫炎帝市、神農市,似乎也沒必要吧?6、襄陽就是原來襄樊改回去的,沒什么好改的了;十堰的地盤是原先鄖陽地區的,其實叫鄖陽蠻好,感覺懷古的味道很足的,十堰這個名字給人感覺莫名其妙的,就像湖南的張家界原先是叫大庸市的,把厚重的歷史都丟掉了,很可惜的;7、咸寧最早建制時叫過永安的,意思是永遠安寧的意思,其實頗有古意的,荊門跟天、仙、潛一起其實都是從荊州分離出來的,追溯古稱,沒什么意義的;8、武漢古稱江夏、漢陽,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形成了新興的漢口鎮,其實古道衷腸的人還都喜歡漢口這個稱謂的,但現在已然不可能了,武漢之大,也不是一個漢口所能包容下去的了;9、黃石脫胎于大冶,黃石是地級市、大冶是縣級市,黃石是死活不愿意叫大冶市的;孝感本身就是千年古縣,因此地“孝子昌盛”,也叫過“孝昌”的,但因為孝道而感天動地還是要深刻些;10、綜上,最好聽的名字還是荊州,簡直就是湖北的象征了,本來也是湖北的腹地、荊楚文化的發源地的;其次仙桃、潛江改回去叫沔陽、云夢;第三是本來就有的孝感、襄陽,第四是鄂州、咸寧改回去叫鄂城、永安;第五是十堰、黃石改叫鄖陽、大冶,黃岡改叫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