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澠池縣與陜州區交界處的觀音堂鎮,是陜州區最東邊的一個鄉鎮。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1985年開始,三門峽市在古陜州城遺址上興建了三門峽風景區,解放后的陜州1957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三門峽市屬地級市,后由于各種原因降為縣級市。
1、三門峽市陜州區的觀音堂鎮,為什么被譽為“中州名鎮”?
謝謝邀請。我是河南三門峽人,回答你提的問題比較方便,地處澠池縣與陜州區交界處的觀音堂鎮,是陜州區最東邊的一個鄉鎮。從鎮政府所在地往西500米,有座歷經數百年的觀音廟,廟里至今還供奉著巨大的佛像,每天香火不斷,觀音堂鎮由此而得名,千百年來,這個地處崤山腹地的古鎮,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這個鎮之所以名聲在外,第一個原因就是與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詩人杜甫經過觀音堂鎮的石壕村時,寫下的眾所周知、名垂千古的詩篇《石壕史》有關,
第二個原因,就是觀音堂鎮所處的地理位置獨特,它地區丘陵山區,位于古都長安和洛陽之間,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崤函古道就從觀音堂鎮境內通過。第三個原因,與它的繁榮有關,上世紀初,隴海鐵路往西只修到觀音堂鎮,這里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物資由火車運到這兒,或分載到船上經黃河水運,或用馬車載著經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過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北運至山西,
同時,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資又船載車裝拉到觀音堂等待裝火車東運,這兒由此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與光緒逃至西安避難,后返回北京時就在觀音堂住宿,1914年至1921年,馮玉祥將軍奉命到豫西剿匪駐扎觀音堂。1924年7月,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途經觀音堂,然后乘船逆黃河而上,忽發靈感寫出了兩篇著名的雜文《看鏡有感》與《說胡須》,無形地提升了觀音堂鎮的知名度,
2、三門峽市為何原稱陜州?
一直以來我只是簡單了解,不想今天上午剛好看到你需要的陜州很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從這些史料發現陜州城果真了不得!如今陜州區,以前陜縣,更早陜州城哦這個得從修建陜(州)城這件事開始說起。修建陜(州)城與函谷關遷移有關,2130年前,函關谷要遷移到新安縣,在原函谷關附近設立弘農郡,領11縣。
今三門峽所處的地方都成為關內,部分區域成與為京畿之地,屬于國家政治核心區域,三門峽人都成了關內人,有的成為“京城”人,算了城里人了,沒有函谷關,安全咋保障?函谷關移到新安縣,戰略意義失去,天下無關可守!怎么辦?建陜(州)城!陜(州)城當時就處于全國東西交通的唯一大通道上,成為東來西往的必經之地。
茅津渡口又是南來北往的重要通道,更要緊的是,東西交通的唯一大道這里形成了一個急轉彎。南邊陜塬向北延伸而形成山脊(在今周公島至召公島所形成的虢山一線),雖然不高,但卻無法通路,而東、西、北三個方向卻是滔滔黃河,壁立千仞。似乎又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格局,在這地方建一座城,戰爭年代能起到“關隘”作用。
陜(州)城的建立從史料上看,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撤函谷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陜州城,距今2130年,陜(州)城建成后,歷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戰亂被毀,戰后屢修,和平年代,陜(州)城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郡、州、縣治都集中在這個城內,從皇帝高官到商客黎民都要在此停留,
同時陜(州)城對黃河漕運也起到保障作用。歷史上,陜(州)城城內商戶林立,城外漕運船只旌天蔽日,陜州城的衰敗歷史上陜(州)城遭受兩次強地震(1555年、1815年)和一次戰爭(明末李自成與清軍激戰)重創,城墻、城樓、城內建筑均遭到嚴重破壞,但多被及時整修,抗日戰爭爆發后,為抵御日軍進犯,便于開展游擊戰爭,從1938年9月開始,不到60天時間,陜州城墻被拆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