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筆者卻認為未來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就是深圳。“十年發展看浦東,三十年發展看深圳,百年發展看上海,千年發展看北京,萬年發展看西安”,未來的深圳發展,仍然和香港有著高水平的經濟互動,這是深圳發展的巨大優勢,在深圳經濟起步后,因為毗鄰香港,大量的資金和人才通過香港進入深圳,使深圳獲得了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1、深圳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自八十年代初,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后,深圳從一個小漁村就進入了世界視線,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軍,在短短的四十年間,突飛猛進之速度,成果令人鼓舞,記得三十多年前,站在羅湖口岸,當時的深圳除了筍崗物運繁忙外,深圳與對岸的香港比較是兩個世界,而三十年后今天的深圳,震驚世界之發展速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深圳變了,變得舉世矚目,尤其互聯網技術,己走進世界領先前列,科技制造、物流配套、土地增值、金融體系、旅游服務業等眾多領域在全國、乃至世界達到領先水平,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不僅抓住了最佳的發展機遇,重要的是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優質人材前往創業,透過一系列的國家優惠政策扶持,結合自身優勢,從中借鑒香港的寶貴經驗,先行、敢干。
2、深圳發展到底有多快?
四十年前呢,深圳市還叫寶安縣,只有三百人口,一個保安農民平均每個月只能掙二十二塊五毛錢,但是到了二零一九年,深圳已經是兩千多萬人口的大都市了。平均月薪九千七百三十七塊,逼近七萬億元,這四十年,深圳已不可思議的增長速度完成了從荒僻的邊陲小城到國際大都市的蛻變。一九八四年,天安門前的國慶游行隊伍當中,來自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彩車以恢宏的氣勢登場,
車身是船型的,象征著擁有全球最大出口港的深圳。行情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星辰大海,上面呢有一塊醒目的標語牌,用紅色大字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的故事就此開始,一九七九年,蛇口在建工業園,當時的工人是拿死工資,要完成每天四十車的定額工作量,但是運石料的工人每天只能裝卸二十多車。你看這每天拖一拖工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
蛇口之父袁庚把心一橫,做出了石破天驚的改革,答應工人完成定額的工作量,每車獎勵兩分錢,超出定額的工作量,每車獎勵四分錢。現在你聽起來大概會覺得說這不就是績效制嗎?但是當時平均主義是他北京發獎金,想都別想,正在一出工人們積極性大爆發,賺來的都是自己的,起早摸黑不磨洋工,每人每天裝卸石料一百車以上,大大縮短了工期,工人每個月能多賺一百塊,這是普通農民的四倍工資啊奮斗的收獲,那是肉眼可見。
四分錢的改革也給蛇口工業區建設創造了上百萬的產值,這是中國分配制度改革的先生把多勞多得的大餅落實成了具體的制度,這樣的改革吸引來了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當時在南海的任正非和在湛江的馬明哲,正是受此影響,前來深圳吃苦淘金,在深圳啊,最讓人苦中作樂的就是苦后一定有人來到深圳的人很坦率,來的談錢,沒人會覺得你物質全天候累得像農民工也沒人敢小瞧。
因為你的世界真的很苦,一九八二年,國貿大概開建高一百六十米,共五十三層,曾經是國內第一高樓,而建造速度是三天一層。在當時的世界上絕無僅有,深圳速度。第一次驚艷全球,英雄惜英雄。一九八八年,海峽對岸的郭臺銘聞風來到深圳,他在郊區租了一棟五層樓的廠房,周圍全是荒草,水電都不方便,富士康當時招了一百五十個員工。
由于應聘的人太踴躍,很多員工甚至沒有做崗前培訓,有一次,郭臺銘剛從碼頭下船,剛入職的保安上去慰問。你是什么呢?由于雙方這個言語不通,未來的戴因教父竟然被自家的保安踢了幾下。當然這座城市給郭臺銘帶來的是不拘細節的無限想象,當郭董在荒草當中給大家訓話,說這里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工廠時。下面的人偷笑了,哎,我這個臺灣老板真能吹。
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富士康在深圳的員工人數達到了一千人,營業額達到了十億臺幣,從富士康開始,深圳找到了時代的使命。三十年后的二零一九年,這座城市一年生產了三億零八百七十萬部,制造代工的高速輝煌是旁人羨慕的,但卻不是深圳留戀的一年,任正非將愛徒余承東從歐洲召回,目的就是造手機,干掉iphone。余承東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砍掉大量運營貼牌手機和非智能手機的型號,出貨量一下子少了三千萬臺營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