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焦作工學院更名為河南理工大學。38年,私立焦作工學院同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與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合并改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以至后來國家培養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河南理工大學也為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捐資修建了焦作工學院工程館大門復制品,銘記歷史,續寫輝煌。
1、河南機電學校怎么樣?
河南機電學校老校區位于鄭州市農業路中段,西鄰河南省博物院,南對國際企業中心、東接河南省農科院,北依中原國際數碼港。隨著鄭東新區的建成,學校處于大鄭州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環境優雅,學院占地面積782.4畝,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教學實訓設備價值1.1億元,圖書館藏書35萬冊,建有高標準的數字化校園網,省內唯一的機床博物館正在籌建之中。
學院全日制在校生7800人,教職工38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6人,90%以上的青年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雙師型”教師占全院專業課教師的98%,省級廳級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河南省教育名師61人,學生待遇:學生可享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及學院綜合獎學金、單項獎學金、特困生獎學金等獎勵和資助,學院嚴格執行河南省國家助學貸款及學生資助政策。
2、有人說以前焦作工學院很厲害,現在河南理工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哪個算是傳承?
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并席卷全國,上海的大學生們紛紛涌上街頭舉行抗議示威,在中原的大地上,有這樣一所高校學子深入煤礦工人、鐵路工人和青年學生中講授革命道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舉行全體大會,以實際行動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而這所大學,就是始建于1909年,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學校-焦作路礦學堂(時名福中礦務大學),
(原焦作路礦學堂)一、洪鐘空響、歷史回聲中國具有歷史的大學注定了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沖刷洗禮,被時光打磨,歷經風霜,本身就是一幅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1909年3月1日,英國福公司按照清政府河南交涉局與英國福公司簽訂的《河南交涉洋務局與福公司見煤后辦事專條》提供經費創辦了我國在第一所礦業大學,也是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學校--焦作路礦學堂,
學校歷經更名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直到1921年學校增設大學本科,更名為福中礦務大學。學校開始實施學分制,制定了嚴格科學的學制及課程體系,嚴格學生管理制度,1929年7月,根據國民政府公布的一系列高等教育制度做規定,福中礦務大學更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成為全國唯一的獨立學院。在歷史的長河中,誰都是浮萍,
1937年7月7日,隨著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焦作工學院面臨危險,開始西遷。1938年,私立焦作工學院同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與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合并改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以至后來國家培養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抗戰勝利后,一直到1949年,在輾轉了洛陽、鄭州、蘇州之后,焦作工學院終于遷回焦作舊址,并更名為“國立焦作工學院”。
1950年,學校遷往天津,在焦作工學院的基礎上籌建“中國礦業學院”,焦作老校區更名繼續辦學,就此,焦作工學院成為歷史。二、繼往開來、高光時刻隨著焦作工學院歷史的書頁翻過,它的血脈卻一直流淌至今,并成長為中國礦業高等教育的頂梁柱,它們的發展史也成就了自己一個個的高光時刻,1952年,一直在天津辦學的中國礦業學院遷往北京,并在全國高校的院系調整中,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得采礦科系并入中國礦業學院,學校實力再次得到加強。
1953年,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1958年,中共河南省委批準在焦作舊址改組焦作工學院并正式更名為焦作礦業學院,歸屬于煤炭工業部領導。1960年,北京礦業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1966年至1971年,焦作礦業學院停止招生,而北京礦業學院被迫遷往四川省合川縣三匯壩,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兩校再次面臨歷史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