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選址如此慎重并非沒有緣由,因為當時廣州雖然建立革命政府,但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閥仍盤踞城內外。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不如來看一下黃埔軍校最初的格局,希閔、劉震寰這些外省軍閥,他們雖然幫助孫中山重新打回廣州,但本身并無革命信念而各有算盤,甚至有隨時突襲軍校的可能。
1、廣州的黃埔軍校怎么樣?
不同意上面的答案。黃埔是革命的黃埔!是抗日的黃埔!不管前六期,還是遷臺前的后幾十期,本質上是革命的,是抗日的!如果簡單以合辦的前六期來定義黃埔軍校,未免太狹隘!站立于國家、民族的高度:黃埔軍校師為國家的獨立,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犧牲是無可否認的。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中,黃埔師生犧牲了二十七萬左右,幾乎等同于一個南京大屠殺!試問:誰可以否認他們!,
2、廣州黃埔軍校為什么能出那么多猛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黃埔軍校是類似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樣的學校,主要培養中低級軍官,而類似于日本陸軍大學的學校,是國軍1928年才收編建立的陸軍大學。總體來說,黃埔軍校是培養中低級軍官,陸軍大學是中低級軍官繼續深造的地方,蔣介石一直是陸軍大學的校長,擔任長達21年,前后共畢業2700人。國軍有一條規定:陸大畢業的,才能任軍參謀長,
因此國軍中的高級參謀人員絕大多數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另外,陸軍大學還在1928年創設了特別班,主要招收軍隊中校以上、中將以下,年齡在45歲以內的軍官,為他們繼續深造。為什么黃埔軍校如此有名?主要3點:第一,國軍的中央軍軍官基本都出自黃埔,中央軍軍官基本都是黃埔出生,但未必上過陸軍大學。這就像日本高級軍官都是士官學校出身,但也有一些人沒有上過日本陸軍大學一樣,
所以黃埔軍校名氣很大。第二,黃埔系將領確實有很多能力突出的人,黃埔軍校其實只是教授簡單的軍事理論只是,前幾期短則只有幾個月,像是速成班一樣。但其實打仗絕非在書本上能夠學會的,一定要在實戰中學習戰爭,黃埔前4期真的是戰爭中學習戰爭,每一屆學習期間都參過戰斗,這是最好的老師。以林彪為例,是解放軍最優秀的軍官,他在黃埔學習理論其實也就大半年而已,
第三,黃埔是當時年輕精英會聚之處。黃埔學生要求至少中學文化,身體健康,品貌端正,其實,單單中學文化這一條,就相當于今天要求重點本科學歷。當時教育程度低,初中畢業就算是知識分子,可以回鄉教書了,普通人最多上上私塾,了不起小學畢業而已。所以,能夠上黃埔的本來也是中國的精英年輕人,在《黃埔建校六十年簡史》中有一段記載曰:“回憶自黃埔初創,至抗日勝利,本校為國家造就軍政干部,達十五萬人以上,而作戰傷亡達十萬人左右......”看看,這15萬中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上前線的,還有不少人是留在二線或者后方做軍事輔助工作。
3、黃埔軍校因何得名?
據黃埔一期生宋希濂回憶,在1924年5月5日,他和其他被錄取的同學們在南堤碼頭處集合,然后分乘數艘民船,由小火輪拖帶駛往黃埔長洲島,歷時約一個小時,如是,黃埔軍校就算正式開張了!黃埔軍校之名,沒有其他原因而完全由地名而起。不過,軍校正式名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其最初選定的校址也并非黃埔長洲島,最初的校址,先是選為廣州“測繪局及西路討賊軍后方醫院”,即當時人所稱的東山(現北教場路烈士陵園一帶),
后來,才改選為黃埔長洲島。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經費方面的考慮,因島上原有前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二是安全方面的考慮,因長洲島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環水,島內筑有多處炮臺,易守難攻,加之環境幽靜,有利于學習與練武,黃埔軍校選址如此慎重并非沒有緣由,因為當時廣州雖然建立革命政府,但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閥仍盤踞城內外。
希閔、劉震寰這些外省軍閥,他們雖然幫助孫中山重新打回廣州,但本身并無革命信念而各有算盤,甚至有隨時突襲軍校的可能,據黃埔軍校入伍生部部長方鼎英的回憶,當時滇軍第三軍軍長范石生就曾當面奚落蔣介石:“你在黃埔辦什么鳥學校,就你那幾根‘吹火筒’,我只派一營人就可以繳你的械!”而身為校長的蔣介石聽后,竟然一句話都不敢當面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