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誕生和發展促進吃大蔥風俗《齊民要術》記載,蔥有冬春二種,有胡蔥、木蔥、山蔥。山東人喜歡吃大蔥與歷史、風俗、飲食習慣有關,由此看來,山東“煎餅卷大蔥”里有飯有菜,一張餅一根蔥就解決一頓飯,簡單快捷,這就不難理解大蔥為什么深受山東人喜愛了,這種道理就如同像是吃北京烤鴨和吃那種普通烤鴨,一個道理。
1、山東人為什么喜歡吃大蔥?
山東人喜歡吃大蔥與歷史、風俗、飲食習慣有關。原產于中國叫夏蔥,又叫小蔥,相傳是神農嘗百草時發現的,可食用也是一種藥材;現在所說的大蔥,其實是冬蔥,又叫胡蔥,是山東最早從“山戎”引種的,1、齊桓公救燕伐山戎的收獲之一山戎是上古時期的北方民族,又稱北戎,是匈奴一支。生活在今河北的北部,燕山叢林中,以狩獵和放牧為主,
史載:春秋時期山戎人十分強大,游牧的同時開始農耕,其中農作物里以“冬蔥”和“戎菽”為最佳,受塞外各族喜歡。按記載:“戎菽又名胡豆,種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為先熟,冬蔥者,即今稱之大蔥”。春秋時期,山戎各部常侵犯中原,是燕、齊等國主要邊患,公元前706年、公元前664年齊國兩戰山戎。最后一戰時齊桓公興兵10萬,管仲和鮑叔牙隨軍出征,與燕軍共同大敗山戎,
在這場戰役中發生過兩件被人們熟知的趣事:一是誕生了成語“老馬識途”;另一個是燕君莊公送齊桓公凱旋回國時,不知不覺進入齊國的國界(今滄州境內)。齊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無禮于燕,”就把滄州割給燕國。對于齊國來說,此戰還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得到了冬蔥、胡豆的種苗,冬蔥也就是胡蔥,被齊桓公帶回山東,經過試種成功后被春秋各國引種。
因為中國原產的夏蔥又叫小蔥,胡蔥則是冬天收獲,白粗桿壯,中原各國稱之為“大蔥”,流傳至今則被冠名為“山東大蔥”,對此《谷梁傳》記載:“齊敗山戎,獻戎菽于齊”。《管子》中也記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菽”豆也!中原地區本有蔥、豆,未必始于齊桓公北伐山戎后,但是把大蔥、胡豆推廣開來并廣布天下,確實始于此役之后。
2、魯菜誕生和發展促進吃大蔥風俗《齊民要術》記載,蔥有冬春二種,有胡蔥、木蔥、山蔥,二月別小蔥,六月別大蔥,夏蔥曰“小”,冬蔥曰“大”,而這種大蔥很早就用于烹飪之中。齊桓公有個寵臣叫易牙,是中原最有名的廚師,在他的帶領下齊國涌現出大量優秀廚師,同時,在孔子飲食文化觀、管子飲食禮儀觀的影響下魯菜得以迅速誕生與發展。
魯菜以咸鮮為主,講究五味調和,其中的大蔥、姜、蒜等就是用來增香提味的,在炒、熘、爆、扒、燒等烹飪手法中都要用到大蔥,尤其烹飪海鮮時,大蔥有特殊辛辣味,可解腥調味,以濃郁的蔥香遮蓋雜味。同時,魯菜里自古就有蔥香醬香之法,用蔥來調和百味,中和百味,因此民間習慣稱大蔥為“和事草”,魯菜的發展也就促進了種植和食用大蔥在民間的普及。
大蔥又名“菜伯”,“伯”指排行第一、老大。古人常食用五種蔬菜:葵、韭、藿、薤、蔥,其中的蔥是五菜之冠,所以叫做“菜伯”,史載:古人在食蔥時,只要食用蔥白,并將其作為主菜,并非只作為調味菜,正所謂“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蔞蒿點韭黃”,蔥白和韭黃的地位同等。由此看來,山東“煎餅卷大蔥”里有飯有菜,一張餅一根蔥就解決一頓飯,簡單快捷,這就不難理解大蔥為什么深受山東人喜愛了,
另外,按照《本草綱目》的記載,蔥有治感冒、傷寒頭痛、風濕身痛、脫陽、大小便閉脹、瘀血、喉嚨腫疼等19種醫療功效,是食藥一體的典型代表。至今,民間常用的方法里就蔥白煮水可感冒等,而且,喜歡喝酒的山東人在酒后,弄上盤大蔥蘸醬,即清口又解酒,何樂而不為呢?在生活困難的時候,家家戶戶吃個饅頭就著一根大蔥就完事了,即是菜又飽腹,家家可以種植,人人都吃得起,愛吃山東大蔥的習慣也就流傳至今。
2、為什么用鴨肉串、混合肉串替代了羊肉串,依然有很多人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