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類型社會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社會”。resources節約型/指整體。建設節約型 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即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通過采取技術、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盡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環境友好的/12500 . 615
5、建設資源 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社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Construction節約型-1/的重點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整體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社會。要求真務實,居安思危,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大局觀念;做建設節約型-1/從今天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地、節材的具體工作做起,讓節約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二是加大調控和監管力度,杜絕重復建設等浪費現象。低水平重復建設一直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頑疾”。
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積極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改變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納入監督考核內容。三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6、發展什么是建設資源 節約型 社會的重要途徑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是建設資源的重要途徑節約型-1/。加快資源建設節約型 社會,首先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并在實踐中推進這一基本國策。將建立資源-0 社會的目標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綜合反映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政績觀的指標體系。
各級政府要依法嚴格管理政府投資項目,對經濟、社會和環境有重大影響、公眾普遍關注的公益性建設項目要建立聽證制度。廣泛征詢社會社會各界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投資的合理性、是否符合規劃以及對環境、資源和公共利益的影響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政府投資應實行項目儲備制度。
7、建設資源 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社會要求我們怎么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社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資源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社會,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建設資源型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立足我國國情的重大決策,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我國資源相對匱乏,人均資源遠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氣分別是世界水平的1/3、1/4、1/5、1/10、1/22。中國消耗大量資源,每萬美元消耗銅、鋁、鉛、鋅、錫、鎳合計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的經濟增長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8、如何建設資源 節約型 社會和環境友好型 社會第一,完善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利用。完善產權制度,明晰資源產權,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物盡其用,資源損失浪費最小化。第二,實施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綜合措施。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完善節能減排指標科學考核體系,依法加強執法和監督檢查,堵塞能源資源浪費漏洞。
第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鼓勵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資源的開采和消耗中,要注意提高綜合回收利用率;在廢棄物和再生資源的生產中,既要加強污染防治,又要注重各種廢棄物資源的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注重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技術的研發,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資源節約技術支撐體系,發展循環經濟。
9、建設 節約型 社會是誰提出的2005年6月30日下午3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近期具體落實節約型 社會進行了總體部署。這是第一次提出節約型 社會統籌體系的遠期目標、近期具體工作安排、政策體系建設和協調保障機制的建立,建設節約型 社會是黨中央、國務院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國情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它關系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長遠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