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本地土著人教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不會給孩子壓力,孩子想做什么都支持,任由他們選擇,不會做很多干預。也有很多廣東的孩子,每天都在呼朋引伴,打籃球、踢足球、游泳、玩游戲、學跳舞、學唱歌、學鋼琴反正就是孩子喜歡什么,家長留讓他們學習什么。
1、廣州本地土著為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很佛性?
讓我這個廣東本地土著來回答這個問題吧!不完全對,但是一定是事實。廣東本地的家長和小孩,確實是不太愛讀書,學習成績好與壞也不是用來評判一個孩子的標準,相反,傳統(tǒng)教育卻非常好,就是家庭教育方面做的非常好,原因是廣東地區(qū)還保留著比較完善的宗祠文化。采取傳承的方式,一代教育一代人,很多都是表現在家規(guī)家風方面,甚至有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有老人口口相傳的,
而在學校學習文化教育方面,只要人品好,家庭教育好,就不會太在乎孩子的成績,最重要最看重的是孩子的為人處世方面。來廣東做生意的朋友都會感覺到,本地人做生意做工作做各行各業(yè),都會很守誠信,講道德,人品好,不會耍心機,不會拐彎抹角忽悠人,盡管很多本地人沒有高的學歷,但是心眼確實很好,沒有地域黑,不會排外,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擔當作為。
廣東本地土著人教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不會給孩子壓力,孩子想做什么都支持,任由他們選擇,不會做很多干預,就像全紅嬋寶寶,就選擇了跳水隊,14歲就為國爭光,拿了東京奧運會金牌。也有很多廣東的孩子,每天都在呼朋引伴,打籃球、踢足球、游泳、玩游戲、學跳舞、學唱歌、學鋼琴反正就是孩子喜歡什么,家長留讓他們學習什么,
2、父母一個是廣州本地,一個潮州本地,生了小孩怎么進行語言教育?
本人潮汕籍,在外地工作、生活多年,兒子都是在外地出生和長大的。對于小孩用什么語言交流?我有體會,我們是這樣的:首先從小教他講潮汕話,因為這是母語。現在小孩都很聰明,在外面與講普通話的小朋友接觸,特別是上了幼兒園,普通話自然就會了,而且還講得很溜,如果和講廣州話的小朋友接觸,很快也自然會以廣州話互相交流。
3、廣州有句話:生仔榕樹頭,生女上茶樓,你怎么看?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廣州女,談談我對“生仔榕樹頭,生女上茶樓”的看法,時代變化,人的思想觀念也變化,首先:單純從字面上看:以前年代經濟條件差,如果你生了個兒子,兒子要外出掙錢養(yǎng)家,,沒有太多時間陪伴父母,父母年老之時,就要坐在村頭的榕樹頭,盼兒子歸家。如果你生了個女兒,女兒長大后,嫁了個金龜婿,回娘家后,帶父母上茶樓吃好喝好,
其次,如果從深層次,我是這樣理解的:三十年前當時廣州東北部村落比不上廣州中心城區(qū)的村落富有,生活水平比較低,農民家還要下田種地,要插秧,要收割穗稻,家里必須靠男勞動力,而女孩子是往外嫁的,所以家家都想生個男仔。我媽生了我兩姐妹后,還超生第三胎,終于是個男了,我弟,我媽說:“當時我爸眉開顏笑,媽坐月子時吃了很多雞,整個月子里不用洗一只碗,
”家里有女孩的農戶人家,都希望女兒長大后找個“金龜婿”,每次回娘家后,給父母帶上好吃、靚衣服、還會給父母錢花。所以村里比我大十歲八歲的姐姐很多找了個富裕的村落的男人嫁了,現在的狀況廣州的經濟在這十年八年里蓬勃發(fā)展,因為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到來,很多農戶人家對舊的宅基地小產權房子進行重建后出租,為農戶提供了豐厚的租金收入,因為征地原因,農民已經洗腳上田了。
各村公司蓋了很多物業(yè)對外出租,為農民提供了物質的保障,每年可從村公司獲得數量不少的分紅款項,農民過上富裕富足的生活,廣州的父母對媳婦生男生女已經不太在意了,都隨年輕人自己作主了,我的一個男同學,他與妻子沒有生小孩一樣生活幸福,我的表弟生了兩個女孩子,家里只有他一個男丁,不照樣與妻子生活愉快,活的就是一種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