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劉備是對關羽信任和倚重才讓其鎮守荊州,關羽雖然一直盡心的坐鎮荊州,然而最終荊州還是失去了。后來荊州最終還是被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的江東孫權取得,關羽不僅失去荊州,就連其本人也在遭擒后被殺當劉備接到關羽的死訊后,悲痛欲絕,因為他和關羽情深義重,于是決定征討東吳,同時張飛也要為關羽報仇。
1、當年關羽應怎樣做才不會失去荊州?
關羽怎么做才能守住荊州?在探討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關羽是如何“大意失荊州”的。當時的大環境是,劉備與曹操在漢中激戰正酣,已經持續了近三年時間,此時的孫劉聯盟關系還比較牢固,關羽在荊襄,孫權在淮南,他們的北伐行動是為了策應劉備,減輕劉備漢中鏖戰的壓力。可笑的是,孫權在淮南堅持沒多久很快敗下陣來,反觀關羽在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盡管戰勢如此有利,關羽拿下襄陽的戰略目標仍然沒實現。
劉備在漢中戰役結束之后,尚在忙于調整西川和漢中軍事部署,關羽仍在圍攻襄樊,攻勢極其猛烈,逼的火燒眉毛的曹操差點遷都,然而此時孫權突然掉鏈子,違背盟約,竟然主動示好曹操,表示要攻打荊州,以解襄樊之圍。可憐關公還蒙在鼓里,對東吳放松了警惕,孫權派呂蒙突然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荊州的主要根據地公安、江陵等地先后失守,
關羽知情后主動撤退,不料又受到徐晃追擊,腹背受敵,回到荊州附近,軍隊潰散,關羽敗走麥城,中途被潘璋的伏兵擒獲。荊州失守,關羽敗亡,對劉備集團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沉痛的!其實不難看出,荊州失守,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1:關羽率領主力部隊,離開荊州,而留守在荊州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東吳,當東吳軍隊壓境時,關羽又來不及回防,給東吳“閃電戰”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2:劉備剛剛經歷漢中大戰,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再者路途遙遠,因此很難對關羽施以援手(那些說劉備‘陰謀論’的純粹嘩眾取寵)。3:關羽對于諸葛亮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缺乏足夠的重視,生性高傲,不但拒絕孫權聯姻而且大罵東吳使者等典故就不一一例舉了。4: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從戰略上說,關羽鎮守的荊州位居上游,始終對處于下游的東吳保持著極大的威脅,奪回荊州東吳便可以控制三峽以東直到長江下游的整個戰略板塊,
所以無論蜀漢派誰鎮守荊州,東吳奪回荊州都是勢在必行的,只是時機問題!鑒于上述原因,也許以下方案可以保住荊州不丟:1:死守荊州,堅決不出兵,坐等劉備漢中戰役結束后,統一部署行動。2:對攻占襄樊,不要過于執著,隨機應變,始終在荊州保持足夠的防御力量,尋找機會,瞅準時機,如果能夠攻占襄樊,那就攻占,如果實現不了,也不強求,早點知難而退。
始終把固守荊州根據地放在首要位置,這樣,東吳也許不會有太多機會。3:在劉備打敗曹操,完全占領漢中之后,關羽索性放棄攻占襄樊的目標,主動退回荊州坐鎮,保持對東吳和曹仁的監視,敵不動我不動,避免在襄樊和曹操持久戰(久攻不下糧草就會出現問題),這樣,東吳也很難創造機會。實際上,就是在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后,關羽主動退兵,東吳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2、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擒獲斬殺,你怎么看這場戰役?
奇襲荊州之戰,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宣告了蜀國鼎盛時期已經結束,蜀國再無可能成功進擊中原地區,圖謀天下,此戰也最終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以結東吳對抗魏國。荊州之戰被蜀國魏國稱為襄樊之戰,奇襲荊州之戰指的的是吳國發動戰役,此戰吳國可謂坐山觀虎斗,盡收漁翁之利,襄樊之戰,魏國損失數萬人馬,許都危在旦夕曹操都有打算遷都了,當時形勢對魏國大為不利甚至有滅國的危險,關羽想畢其功為一役成為蜀漢的千古功臣,但全力伐魏荊州必定兵力空虛但戰爭就像賭博當時關羽已經擊潰了魏國的數萬人馬,戰機千載難逢由不得半點猶豫,讓關羽不惜賭上蜀國的國運,而吳國在接到魏國的求援書之后,也認為千載難逢就馬上跟魏國達成聯盟,共同夾擊關羽的大軍,吳國當時的參戰兵力只有3萬左右,而這三萬兵力就出動了當時吳國所有著名的將領呂蒙、陸遜、潘璋、馬忠,丁奉,周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