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的國君衛君角被遷至了野王(今河南沁陽)。衛國在建國初期雖然可以算得上西周頭排的大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內耗,衛國的國力不斷衰弱,帝丘一帶一直是春秋時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其附近興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新市區),當時諸侯國來衛國會盟時,半數左右都是在戚邑舉行的。
1、漢朝的河內在哪里?為什么很出名?
漢朝的河內郡,初建于公元前201年,漢高祖登基的第二年,具體位置大概是現在的豫北地區,太行山東南,黃河以北地區。河內郡下轄十六個縣:汲縣(現河南衛輝市)、共縣、林慮縣(現河南林縣)、獲嘉縣(現河南新鄉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為什么河內在漢朝非常有名?河內地區古代是殷商國都(河南安陽)所在地,在這個地方商朝立國數百年。到了西漢時期,政府在河內郡搞了很多的防洪工程,主要這個地方經常鬧水災,防洪是為了保護耕地,漢武帝時期,河內郡到長安的驛站馬匹都是由河內郡私人馬提供,每個驛站50匹,可以想見當時河內地區有飼養大量的牲畜。不斷推進的防洪工程,使得河內郡的人口、糧食、牲畜數量逐步增加,
(漢光武帝劇照)到西漢末年時,河內郡已經是漢王朝的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了。漢光武帝劉秀在征討四方時,就是以河內郡為自己的后勤總基地,兵源、糧食、牲畜以及其他產品都由這里提供,當時劉秀安排管理河內郡的人員時,鄧禹講了河內郡的重要地位并推薦了管理人(《后漢書》記載):昔高祖任蕭何于關中,無復西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
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當年漢高祖用蕭何鎮守關中,沒有了后顧之憂,才爭得天下,現在河內郡人口眾多,北面連接上黨地區,南面臨近洛陽,寇恂(云臺二十八將第五位)足以勝任此職務,寇恂果然不負眾望,源源不斷提供后勤援助,幫助劉秀奪得天下。(寇恂像)《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唐人(古代唐國)都河東,殷人(商朝)都河內,周人(周朝)都河南,
2、濮陽在戰國時期屬于哪里?
濮陽,位于今河南省的東北部,地處黃河下游平原,北與邯鄲交界,東與山東省接壤,西與安陽、新鄉毗鄰,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濮陽因其位于濮水之陽而得名,而濮水原為黃河的一條支流,后因黃河改道,故道漸漸就埋沒了,不過早期的濮陽并不叫濮陽,而是有著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帝丘,相傳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東征,平定叛亂以后,將康叔封于黃河與淇水之間,建立了衛國,而帝丘便是衛國的管轄地,帝丘一帶一直是春秋時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其附近興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新市區),當時諸侯國來衛國會盟時,半數左右都是在戚邑舉行的。但是衛國在建國初期雖然可以算得上西周頭排的大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內耗,衛國的國力不斷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重耳向衛國國君衛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絕,結果招至晉文公的打擊,將衛國很多領土都分給了宋國,而衛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國的大夫攆出了國,等兩年之后,衛成公在周王室的幫助下與晉文公調和,再回到故國的時候,衛國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隨后,衛成公將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縣東)遷都至帝丘,之后,盡管濮陽卻一直是衛國的領地,但是衛國的國力卻是在不斷地衰弱,在衛昭公在位時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衛國就已經成為了魏國的附庸,到了衛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時,衛國的國君已經因國力不如其它諸侯而由公貶為侯了,到了衛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時候,不但又由侯貶為君,連國境也只剩下濮陽城一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