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實權最大的官職
太師、太傅、太保古稱三公,周代開始設置。在周代,權力很大,相當于后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年幼或不能行使權力的時候可以總理政務。歷代沿置,僅為虛銜,無實職。用于加授給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級區分官員等級以來,均為正一品官。
太師、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稱三師。
秦朝建立三公制,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相當于副宰相、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位置。漢初沿用此制度。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大將軍,以寵將帥。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但東漢實權已轉移到尚書臺,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自隋撤銷府與僚佐,太尉便成為賞授功臣的贈官。宋代 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為三公之一(太尉 司徒 司空),正二品。而后作為以游牧征戰為主的元朝,太尉更是不常置,明朝廢除。
“國師”是中國歷代封建帝王對于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一般不具有政治權利。
2. 中國有實權的官職
文官大。因為以前的文武官在上朝時按官品分立于大殿的左右兩邊,文官在右,武官在左,而古時候是右大于左的,所以同官品的文官比武官稍微大一點!中國古代官員的官職代表其職守權限,品秩表示其等級高低。周代的品秩制度是“九命制”,即以九個等級來確定諸侯百官的品級地位。
秦漢實行粟石品級制。魏晉時期則采用品、石、班、命等劃分官等的方法,并逐漸形成了九品十八級官制。
3. 中國最高的官職
一品,是中國古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官職,起源于明朝至晚清,一品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官職為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子爵(清朝時期)。從一品是封建社會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二等級,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不同職位的,簡單的說,同品階中,正一品比從一品官階稍大,從一品官職為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清朝時期)。 正二品是古代官員的一個等級,在清朝是第三級,包括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各省總督等。 正三品,侍中、中書令、十六衛大將軍
4. 最有實權的官
秦,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
漢,中朝官員:
大司馬、大將軍等職位(東漢時以尚書臺為首的中朝權力空前膨脹,最終形成了外戚、宦官專權的局面。)
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制度。即是世俗大家掌實權。
隋唐是三省有實權。
宋代,皇帝專權。
元,中書門下省這個部門有權。
明,是內閣學士有票擬權,皇帝有批紅權。
清朝,八旗皇族有權。
遇到封建王朝后期各個官員的權力分派越來越不清晰。這是因為君主專職一直在加強,真正有所謂實權的官的“實權”也已經十分薄弱。
5. 中國最大的官職是什么?
蘇軾最高官至禮部尚書,是一品大員。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后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當時為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