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座墓是在浙江的寧波,這一個說法是在嘉慶元年(1795年)焦循到寧波,“聞其地亦有祝英臺墓,載于志書者,詳者事云。第二座墓是在揚州,為祝英臺的墓葬,袁紹正是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得以在漢末的戰亂中脫穎而出,沒幾年功夫便占據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擁有帶甲之士數十萬,在群雄當中勢力最為強大。
1、呂布墓為什么在河南修武縣,而不是在徐州或者許昌?
理由很簡單。史書上,只說呂布與陳宮、高順俱死于下邳,曹操令“傳首于市”,并沒有說呂布葬于何地,而河南焦作修武縣這座“呂布冢”,據說還成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既然它成為了上綱上線的古墓葬,且看看官方資料是如何記載的,河南省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共7個批次,共計1575項,其中無“呂布墓”或“呂布冢”的條目。
《中國文物地理名錄·河南冊》,共收錄河南省內各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料802份,亦無“呂布墓”或“呂布冢”條目,尷尬了。正式資料上不存在這個記錄,呂布這廝,果然有自立之心。再看看當地關于呂布墓更詳細的介紹,棒呆了。介紹文中提到“三英戰呂布”,三英方面。史書記載劉備參加討伐董卓,只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引《英雄記》兩句話:“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后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
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劉備軍沒有參加虎牢關戰役,不知道歷史上呂布奮戰的是哪三英,呂布方面,“三英戰呂布”,實際出自元人鄭德輝所著雜劇《虎牢關三戰呂布》,并非“三英”,《元曲選》收錄雜劇《單戰呂布》《三出小沛》也是說張飛獨戰呂布。而真實的歷史中,劉備軍根本沒參加虎牢關戰役,張飛獨戰呂布也是假的,
2、袁紹死后葬在哪里?墳墓保存狀況如何?
漢末天下大亂、諸侯紛起,強者著跨州連郡,弱者宰割縣邑,相互間征伐攻討,使得海內混亂不堪。當時,在帝國權威掃地的局面下,有志于開拓新局面的軍閥并不在少數,但就最初的實力而論,最有希望統一天下之人并非曹操,而是深受士族擁戴的大軍閥袁紹,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家族,從高祖父袁安開始,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三公職務(即司徒、司空、太尉,皆是名義上的宰相),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無論是權勢還是影響力,均非其他家族可比。
袁紹正是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得以在漢末的戰亂中脫穎而出,沒幾年功夫便占據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擁有帶甲之士數十萬,在群雄當中勢力最為強大,袁紹不僅占據的地盤最廣、人口最多、兵力最強,而且深得士族集團擁戴,再加上手下謀士猛將如云,如果能用心經營的話,那么在逐鹿中原的戰斗中,恐怕沒有對手敢與其爭鋒。
然而袁紹剛愎自用、目光短淺,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最終竟把局面做得越來越小,200年,袁紹與勁敵曹操在官渡展開終極較量,結果大敗虧輸,從此一蹶不振。2年后,袁紹在駐地鄴城愧恨而死,5年后,袁氏家族被曹操徹底消滅。空有四州之地卻不能建立王圖霸業,最終卻為他人“做嫁衣”,袁紹的結局,怎可以用“窩囊”兩個字概括得清楚,
袁紹死后葬于何處,正史當中并沒有明確的記載,畢竟作為一個失敗的軍閥,一個叛逆者,當時的官方以及后世的史家,都沒有興趣,也沒有必要對袁紹的葬所進行交代,或進行詳細的考證(當然,袁紹家人刻意隱瞞的可能性也很大)。不過,民間對于探究袁紹墓的所在卻是情有獨鐘,并且因為官方和史書的刻意回避,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稱袁紹死后葬于今河南省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即汝南袁氏家族的故里。按照民間的說法,在袁紹因病去世后,其族人暗中攜帶其棺槨返鄉埋葬,地點位于曹河岸邊,由于當時的袁老村屬于曹操的地盤,所以袁氏族人出于擔心,便將曹河改寫成漕河,意在欺瞞曹操,以防止他對袁紹掘墳戮尸。據當地人講,袁紹墓最初規模很大,但經過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逐漸變得越來越小,
如今,袁紹墓已經被附近的村民稱呼為袁金灘,又稱雞心灘。每逢初一、十五,袁氏后人都會到袁金灘燒香祭祖,以祭祀先人,當年袁項城出任總統后,曾到袁老村祭祖(袁項城認袁紹、袁術兄弟為祖先),并在袁金灘前樹起了旗桿,前后朝拜了三天時間,一度成為當地的盛事,不過,考慮到當年的情勢,如果袁紹真的埋葬在老家,曹操不可能得不到一點兒消息,所以袁金灘是否真的是袁紹葬身之所,其實大有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