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三國的歷史是否會改變”,廣漢龍哥認為,即使荊州不丟,三國歷史也不會有大的改變。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么之后一連串的歷史都將會改寫,想當初,正是因為孟達勸阻劉封前去支援關羽,關羽父子后來兵敗被俘斬,荊州丟失,孟達害怕因此遭劉備追責,才變節投奔了曹魏。
1、關羽如不丟失荊州,三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關于“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三國的歷史是否會改變”,廣漢龍哥認為,即使荊州不丟,三國歷史也不會有大的改變。魏蜀吳三國國力相差懸殊魏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政治相對穩定,魏國名義上是延續了正統的王朝,占據了最為富庶的長江以北九個州,國土面積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443萬。曹氏家族幾乎完全控制了整個利益集團,再加上實行了輕搖賦稅、屯田等,使魏國的社會轉向穩定,經濟也得以快速的增長,
吳國雖有145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但多為蠻荒之地。遍地沼澤氣候不順,雖然為躲避北方的戰亂有不少人南遷,但人口也不到250萬,蜀國政權勢力最弱小。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人口在亡國時也不足百萬,蜀國還連年征戰,使得經濟蕭條。再加上未能很好整合蜀國本地人才,調整好蜀國本地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導致后期無人可用,
2、如果荊州不丟,關羽不死,最后誰能統一天下?
那當然是劉備統一天下了。如果荊州不失,那么劉備的實力將非常強大。僅次于曹魏,如果荊州不失,劉備將完全占據益州(包括漢中)和荊州西部。總兵力在15萬左右,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與曹魏抗衡。如果荊州不失,劉備將在戰略態勢上占據主動,荊州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向東可以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搗建康,向北,威脅襄陽、樊城,使曹魏都城洛陽時刻處在危險之中。
不得不部署重兵進行防御,那么,關中、隴右必然空虛。劉備趁機從漢中進攻涼州、關中,必然一戰成功,總而言之,荊州對蜀漢來說太重要了。它是東進的前進基地,是北伐的戰略支撐,有荊州在,大漢中興指日可待。荊州一失,偏安一隅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至于關羽,如果關羽還在,張飛或許就不會死。夷陵之戰,劉備也許就贏了,諸葛亮北伐,也許一戰就能成功。
3、假設《三國演義》中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么三國的歷史將會如何發展?
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那么三國的局面將有很大的改變,這是一個大的脈絡,所以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別不會太大的,至于局勢會如何發展?要先分析劉備的荊州是如何來的和荊州的戰略位置。雖然,正史并沒有演義中“借荊州”一說,但是從劉備得到荊州南郡一事來看,孫權對這塊土地不會死心的,因為劉備得到益州之后,不再是孫權的附庸,而是具有實力的一方諸侯,
這時,東吳如果任由劉備占據著荊州上流地區,那局面就十分危險了。單單以這點來說,關羽即使沒有丟掉荊州,要和孫權的親密合作是不可能的,以孫權的個性,依然會在之后和曹操“暗通曲款”,甚至會明目張膽和曹魏合作,壓制蜀漢,(從荊州水路南下,不但能蠶食中下游地區,甚至能直達建業)東吳占據的江南,有漫長的長江天塹,這有利有弊。
有利的地方在于進攻一方要跨越長江,是有風險的,弊端在于,防守一方,要分兵把守沿岸的幾個登陸點,比如。所以,從東吳來說,敵人離這幾個登陸地區越遠,就越安全,要命的是荊州地區屬于長江上游,長江天塹防御洞開,對方水軍順流而下,不但速度快,而且對中下游的幾個重要的城市,港口造成極大的威脅,有威壓之勢。赤壁之戰,曹操從荊州南下就是這個道理,
于是,當時的東吳,求和派遠遠多于主戰派。赤壁之戰后,周瑜堅決要拿下由曹仁防守的江陵,就是要拿下這座長江上游的重要城市,當時,劉備擁有江夏一部分,又和劉琦平服了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但是,劉備雖然得到大部分荊州,卻不利于向西發展,于是,周瑜死后,劉備把江夏郡的地盤和孫權的半個南郡,也就江陵地區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