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水平系統中,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3項指標的增長反映了河北省農業由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轉變。近十年,河北省生態環境系統指標連年下降,農業生態環境已經是目前河北省最大的薄弱環節,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強農、富農、惠農政策實施逐漸加大,農業科技的增強和不斷推廣,及其各種法律規范的制定和保障體系的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雄厚。
1、你知道的河北的農產品有什么?
河北的農產品有很多。主要有一,糧食種類有:小麥、玉米、水稻、谷子、甘薯、馬鈴薯、高粱、綠豆、豇豆等;二,經濟作物有:大豆、花生、棉花、芝麻、向日葵、油菜等;三,蔬菜類:白菜、青椒、茄子、西紅柿、豆角、辣椒、絲瓜、西葫蘆、小油菜、菠菜、韭菜、芹菜等;四,瓜果類:西瓜、甜瓜、香瓜、生菜瓜、南瓜丶黃瓜等;五,安國中藥材:遠志、丹參、柴胡、酸棗仁、黃芪、板藍根、桔梗、射干、白術、菊花、枸杞、北沙參等藥材;六,果品類:蘋果、梨、桃、杏、草莓、葡萄、彌猴桃、櫻桃、棗、石榴、李子、柿子、山楂、核桃、板栗、紅果、榛子等;六,遠近聞名的農特產品:河北擁有許多著名農產品,如魏縣鴨梨、雞澤辣椒、涉縣花椒、核桃、山楂、柿子、晉州鴨梨、趙縣雪花梨,深州蜜桃,宣化葡萄,昌黎蘋果,滄州金絲小棗,阜平、贊皇大棗、遷西板栗,京東板栗巨鹿串枝紅杏宣化白葡萄、紅星蘋果、磨盤柿、承德杏仁、望都羊角辣、黃驊冬棗盧龍露仁核桃、八棱海棠、陽原貢佛杏、黃驊毛蚶、河北血杞、壩上莜麥、巨鹿銀花滄州冬菜祁州漏蘆涿州御米巨鹿“01”血杞、大名花生、永年大蒜等暢銷國內外,
2、怎么評價河北省的農業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及發展歷程可持續發展概念出現于國際社會關于環境問題討論日趨激烈的20世紀70年代末,1987年聯合國42屆大會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發展”。其實質是尋找代際公平,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計委等部門聯合參與編制《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在對世界發展和中國未來國情發展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可持續農業。
2015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提出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建設美麗中國,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完成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和生態可持續性三個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目標。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反映和評價特定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提供經驗借鑒,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位于華北地區腹心地帶,京津外圍。2015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將農業可持續發展分區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而河北省中南部為優化發展區,北部為適度發展區,二、指標選取及分析方法的選擇近年來,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尤其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通過了主旨針對農業的《21世紀議程》,推動了世界各地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并不斷發展到以評價體系及相關模型構建為重點的定量研究。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Gustavson等在PSR概念的基礎上,選擇了23個指標進行流域可持續性的評價,其評價側重于流域自然生態的基礎可持續性;歐共體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建議的人均耕地、土地利用變化、農業能源、化肥和農藥的使用5個指標監測農業狀況,能較好揭示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但相對忽略了農業發展水平的實時監測;中國農業持續發展和綜合生產力研究組和農業部農業資源區劃管理司制定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和林卿等提出的包括: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指標體系(2個層次、16個二級指標)、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標(3個層次、3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環境和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3個層次、3個二級指標、27個三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