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并改元姓以示文治決心。只是可惜孝文帝遷都五年后就駕崩,年僅33歲,統一需要孝文帝雄才偉略,其志在統一天下,遷都洛陽是統一天下的需要,此時的洛陽,經過北魏前期的有效統治后,糧食卻是年年豐收,公元493年八月,北魏的孝文帝,他所進行的全面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摒棄鮮卑舊俗的改革,也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1、孝文帝為啥要遷都洛陽?待在大同不好嗎?
魏孝文帝雄才大略,志存高遠!他之所以要將都城從平城(大同)遷往洛陽,主要有兩個目的:1,北元魏遷都洛陽是為了以先進的漢文化、漢制取代相對落后的鮮卑文化、鮮卑制。如此一來,就能確保北元魏的繁榮昌盛,確保民族融合,使北方漢人從內心之中認同北元魏政權,2,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其實還有一層目的,就是想等北元魏漢化成功,人心統一以后,率軍南征統一華夏。
2、北魏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發展需要,文治需要,統一需要,下面講一下個人理解。1.發展需要當時北魏的平城位置相對靠北,風沙雨雪的天氣較多,自然環境惡劣,北魏早期,社會經濟相對薄弱,總人口不是太多,平城做為都城還可以應付,糧食供應也比較充足。但是隨著北魏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到孝文帝時期,平城的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供應不足問題就凸顯出來,外地運糧成本又高,
而洛陽的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有一片不小的沖積平原,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遷都洛陽可滿足北魏發展需要,2.文治需要正如孝文帝所說“徙居平城,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實行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實在難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平城是用武之地而無法文治,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元姓是文治需要。文治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綜合實力的體現,
在當時南北朝群雄紛爭的時代,文治的國家就擁有更強的實力,就可以取得最終勝利。當時文治基礎最好的地方應該在洛陽,洛陽曾作為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的國都,是儒學文化的中心,對于北魏而言,雖然用武力統一了北方,但統治上野蠻乏力,所謂“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孝文帝急需吸納先進漢文化進行國家有效治理。
因此,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并改元姓以示文治決心,3.統一需要孝文帝雄才偉略,其志在統一天下,遷都洛陽是統一天下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對抗北方柔然還湊合,但要以平城做為平定南方的據點,顯然不行,平城距離南方過于遙遠,孝文帝顯然無法坐鎮平城去指揮平定南方,統一天下。洛陽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的國都,位置重要,北魏遷都洛陽后,有利于北魏的統一天下戰略,
3、北魏孝文帝是用什么方法遷都洛陽的?
引言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以孤注一擲的決斷,發動了戰國時代一次規模宏大的軍政改革。他下令舉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習騎射,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革過時的軍制,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之后,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成為戰國晚期僅次于秦、齊之后的第三大軍事強國。這是漢民族向少數民族學習,取得成功的一個范例,
那么有沒有少數民族向漢民族學習,取得成功的例子呢?當然也有。公元493年八月,北魏的孝文帝,他所進行的全面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摒棄鮮卑舊俗的改革,也是一個成功的范例,此項改革,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鞏固了封建統治,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從他們兩個的成功改革可以反映出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每個民族都有其令別的民族羨慕的、先進的東西,只要你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就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那么孝文帝的遷都和改革舊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說到北魏的改革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敘述一下鮮卑族的歷史。一、鮮卑族的起源和發展鮮卑民族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有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逃亡漢人說四種說法,我們在這里采信東胡說,鮮卑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東部鮮卑起源于大興安嶺東側的淺山區和廣漠草原地帶,北部鮮卑在今大興安嶺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