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仍以洛陽為東都,唐高宗、唐玄宗更是長期在洛陽處理政務。六、南朝帝陵南陳后主陳叔寶陵七、北魏帝陵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遷都洛陽,武周時期,女皇武則天將洛陽改為“神都”并長期在此執政,洛陽取代長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洛陽有幾個朝代?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到底是哪十三朝?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數一數——這十三朝分別為: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時期)、后梁、后唐、后晉。夏、商定都洛陽,大家沒什么異議,歷史上,夏朝曾定都陽城、陽翟、斟鄩(zhēnxún)、綸城等,其中的斟鄩遺址,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二里頭遺址。
商朝都城遺址,學界一般認為有3個,一個是偃師商城遺址,一個是鄭州商城遺址,一個是安陽殷墟,偃師商城遺址即西亳遺址,西亳乃商朝開國君主湯即位后確定的都城。西周定都洛陽,許多讀者表示不太理解,西周的都城不是鎬京嗎?不錯,但鎬京只是其中之一,西周實行兩都制,鎬京是西都,洛陽是東都,歷史上,周成王派周公營建新都洛邑,并在建成后遷都洛陽。
1963年,陜西寶雞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宗室的祭器,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何尊記述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洛邑之事,銘文中有這樣的句子:“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yì)民。”翻譯過來就是:“我以此地(洛陽)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均建都洛陽,這沒什么疑問,至于洛陽是隋朝的都城,又有人質疑了,隋朝的都城不是長安嗎?跟西周一樣,隋朝實行兩都制,長安是西都,洛陽是東都。
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將作大匠宇文愷等人營建東京(后改為東都),一年不到,東都建成,隋煬帝東進入洛,并長期在洛陽主政,唐時仍以洛陽為東都,唐高宗、唐玄宗更是長期在洛陽處理政務。武周時期,女皇武則天將洛陽改為“神都”并長期在此執政,洛陽取代長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時期的后梁、后唐、后晉都先后定都洛陽。
2、洛陽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河洛為王里,崤函為帝宅,從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開始,先后有13個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陽建都,累計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一、商湯王冢據有關資料記載,商朝的創建者商湯(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師縣東六里”,即今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北。當地人稱為“湯王冢”,有冢,冢前有碑。二、東周帝陵(一)、王城陵區位于東周王城遺址的東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陽市西工區的大部分地區,
平王至靈王以前的10個王多葬于王城陵區,分別是周平王、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簡王。(二)周山陵區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別為靈王、景王、悼王、赧王陵,(三)成周陵區成周陵區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北側邙山腳下的金村一帶,故又稱為金村陵區。均為從戰國早期到晚期的墓,這正是從周敬王遷居新成周到赧王離開新成周時期的墓葬,
自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到慎靚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這里,是東周最大的一個陵區。三、東漢帝陵東漢自光武帝劉秀立國至曹丕代漢,歷196年,計12帝,除獻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陽。東漢帝陵區分南北兩個陵區,又稱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陽東象莊村正北的邙山嶺上,連霍高速公路兩側,那里有5座東漢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東漢帝陵,分別是明帝顯節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桓帝宣陵。
四、魏晉帝陵曹魏立國45年,傳5帝,陵墓皆在洛陽都城附近,五、西晉皇陵西晉5座帝陵位于首陽山西段,東西相連的北邙和乾脯二山兩側。山的南面,自東至西依次為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山的北面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六、南朝帝陵南陳后主陳叔寶陵七、北魏帝陵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遷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