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中原經濟區的人都說河南話,這話不準確。說客家話的人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和新馬泰等國的華人社區,二是中原經濟區有的就不說河南話,如果你依舊說南方的客家人才是河南人,我不會反駁什么,那么,麻煩你把你口中的客家人與現在的河南人做一個基因比對,看看到底有多大差別。
1、都說客家人來自中原,為何現在中原地區沒多少人說客家話了?
客家人是父系中原、母系山畬。但他們很忌諱別人說破這一點,就編造出都是源于河洛、都是祖籍固始、都是名門之后的故事,并且用建祠堂修族譜等形式刻意加以強化,如果誰不信,可以去查查客家人的族譜傳說,基本錯不了!其實,這幾個“都是”暴露出不可能是真實的,那么龐大的客家人族群怎么可能來源那么狹小呢?話說回來,混血漢人沒什么丟人的,所有漢人都是這種情況,根本沒有純種漢人!。
2、客家人是北方遷移的,但北方人不說客家話而南下的說嗎,為什么?
去年,河南省史學界10位教授級學者一致反對羅香林“客家人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后裔”學術觀點,原因之一是“中原地區從古到今沒有客家方言”。那么,客家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1996年,筆者創作和拍攝15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時,對全國5個省區58個縣區客家人集聚地進行了采訪調查,大量的史料傳說,地方志都表明:客家人是南宋滅亡時,大批宋人逃亡閩贛粵交界山區,與畬瑤土著人融合而成。
另據民國史學家呂思勉,王國維《中國民族史》研究,畬族瑤族苗族三族同源,都源于西漢初年的湘西武陵蠻,武陵蠻又是什么人呢?據考古學家柴煥波《武陵山區古代文化概論》考證,武陵蠻其實是躲避秦亂的楚國人后裔。因山區人滿為患,盜搶成風,被西漢初年長沙國王吳芮征伐疏散,后來演變成苗瑤畬三個民族,但有共同的信仰,祟拜盤瓠為祖先。
3、客家話與中原話有許多相似的發音,中原移民客家的人有這感覺嗎?
客家話和中原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區域特色的語種,沒有任何淵源,中原話~是古官話的一個分支,以洛陽調為正音,所以河南話就是典型的中原話。使用中原話的人是以河南、陜西關中、山東南部為中心,復及到黃淮平原和關中平原地區,在北宋時期中原話就基本定型了,客家話~是臺灣的官方語言之一,也是目前蘇里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
客家話還曾經是太平天國的“國語”,主要包括梅州話、惠州話、龍崗話、惠陽話、河源話、贛南話、汀州話,它是以梅州話為代表,而影響力最大的是惠陽話。所以說客家話的人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和新馬泰等國的華人社區,客家話在南宋時期初步定型。客家話和中原話定型都在宋代,一個是北宋,一個是南宋,在不同的活動區域形成自己特性的語系,根本就不存在中原移民客家的說法。
4、哪些省份和地區的方言類似河南話?全國大概多少人說河南話?
此題目,在我回答地緣文化與豫劇或河南方言時,已多有涉獵,這里再補說一下,首先說,河南方言,應指以開封和鄭州一帶的方言(這兩地也有細微區別)。而豫南之信陽南部一帶方言,為豫卾交叉之方言,有湖北方言味,焦作與濟源話,帶有山西方言味,洛陽老城區個別字的吐音,有的也難以聽懂,如:饃、坡、灣、玩,發音不是常讀音。
這些雖然也算是河南方言,但不能代表正宗河南方言,我在表達上述觀點時,一些網友表示反對,稱許昌、周口、商丘、洛陽、南陽方言才能代表。但我仍堅持“只有開封、鄭州方言才可代表“的觀點,理由是:一是開封是古代多個朝代的都市,在1954年以前還是河南省會。可以說,長時間是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有代表性,
而鄭州現在是全方位的中心,離開封又很近,現在正在實行鄭(州)汴(開封)一體化。二是豫劇強調用河南方言來唱,而豫劇的最早發源地是在開封,因而,開封話,在豫劇里被視為正宗、規范,其次說哪些地方說河南方言,應當說,除晉東南4地市外的中原文化圈的范圍內,皆說河南方言。其包括:冀南之邯鄲、邢臺,魯西(南)之菏澤、聊城(以及濟寧之部分縣、市),皖北亳州、宿州、淮北等4地市,蘇北的徐州等3地市,鄂西北的襄樊、老河口、十堰等縣、市,其方言雖與開封話有細小差別,但總體上屬于中原官話的河南方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