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會說武漢話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今天的武漢不是以往的武漢了,已成大武漢了。在不在學校里說武漢話?他基本上聽不見,為啥,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不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漢賺錢也就行了,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
1、武漢公交地鐵為什么不用武漢話報站?
武漢話報站:乘客您好,樓斗橋到鳥,請在樓斗橋下車的乘客帶好隨身攜帶的行李,準備下車。”外地人可能聽不懂,這句話翻譯過來是這個樣子的:“乘客您好,六渡橋(武漢一地名)到了,請在六渡橋下車的乘客帶好隨身攜帶的行李,準備下車。”乘客想把武漢話報站錄下來可以看出來,漢話的報站和普通話其實差別并不大,但是從2016年首次上線,一直沒有能推廣開來。
楚天君了解到,當時開通武漢話報站的是313路公交(原老漢口旅游專線),同期開通的還有402路的普通話、英語雙語播報,402的雙語播報貌似推廣的還不錯,313路的武漢話就沒有推廣開。為什么呢?從記者第一天的探訪可以看出點究竟,外地人覺得懵圈、還有些本地人也覺得好土其實這個問題是有解決的辦法,比如借鑒402路,實行普通話和漢話的雙語播報。
2、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是為什么?
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不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漢賺錢也就行了,標準的武漢話還要數老年一代人。現在不會說武漢話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今天的武漢不是以往的武漢了,已成大武漢了,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小巷到大街,從菜場到商場及各層面都是用普通話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漢創業,生根開花結果,顯然離不開普通話,
3、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4、在武漢,感覺現在已經很少聽到有人講武漢話了,基本上都是普通話,這是為啥?
感覺不光是武漢話,好多方言現在都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可能性,我曾經問過我上小學的兒子,你們班上還有人會說武漢話嗎?在不在學校里說武漢話?他說,基本上聽不見,為啥?因為老師-不-讓-說-。所以說,現在的小孩根本就喪失了學說本地方言的空間和環境,從小孩呱呱落地開始,不管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是來自哪里,都很奇怪的憋著一口普通話來和孩子交流,再加上電視上廣播里,全是普通話,哪里還有一點方言生存空間。
只是在個別地方電臺的部分節目里,還有那么一點點的方言廣播,就算是老人幫著帶孩子,老人往往也是憋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你說,這方言在這么搞下去,可不就只剩下慢慢走向消亡了,我在這里呼吁一下,留住方言,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開始,普通話肯定是要學,各地的方言也可以加入學習課程,我相信,小孩子在課堂上學說自己的方言肯定會覺得非常有趣。
謝謝邀請,地鐵一號線的站名都是武漢的地名,并不是專門為了站名好聽而取的哦。而且這些地名一般都是有典故、有來歷、有說頭的,比如說,宗關俗稱上關,與下關漢口漢關對稱,和武昌關,漢陽朝關一起,同屬舊江漢關監督署,是過去的征稅機構。名源\
5、武漢地鐵一號線的站名為什么都很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