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之間也會有個圈子,分享一些只要他們“自己人”才會知道的事。為了彌合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為了消除天下人心中不必要的隔閡,所謂的“自己人”,指的是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隋開皇十一年(591)在義安郡境立潮州府,九十年代初由于分析為三市,潮州、揭陽、汕頭。
1、怎么解釋“自己人”這個詞?
所謂的“自己人”,指的是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對方接受了你的觀點和態度,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可以接受,會把什么事情都告訴你,像你傾訴,遇到一些自個吃虧事情也不會和你計較,男生的脾氣一般都比較直,有時說話比較沖,也不會和你生氣。自己人之間也會有個圈子,分享一些只要他們“自己人”才會知道的事,。
2、有人說潮汕人的長相和習俗傳統不同于吳越和兩廣,對此你怎么看?
漢高祖劉邦立國時,帝國之內有數百個族裔,為了彌合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為了消除天下人心中不必要的隔閡。所以漢朝將國人統稱漢人,漢武帝劉徹伐匈奴,一方面是為了消除匈奴這個心腹大患,另一方面是利用伐匈奴,鑄就漢人統一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也就是要借著伐匈奴,來鑄就漢魂。漢高祖丶漢武帝的做法很成功,從此帝國人心歸一,確保了華夏主體的向心力,
由此不難看出漢人是對有著統一精神氣質,有著統一文化認同的多族裔血統的華夏文化主體人群的稱呼。因此漢人的遺傳特質本就是多種多樣的,由此可見潮汕人的長相丶習俗丶傳統不同于吳越和兩廣,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人總歸是要受環境影響的,北方地勢相對平坦,自古以來戰亂相對頻繁,因此北方人相互融合度比較高,文化習俗、遺傳特質的同一性比較大。
而南方地形復雜丶水土與氣侯的差異巨大,加上交通不便丶戰亂相對較少,所以南方人的地域差異性極大,南方人因地域不同,長相也會不同,習俗與傳統也會不一樣,自西晉以來,朝代更替頻繁,國破家亡,戰禍殺戮不斷,迫使中原的世家大族丶社會精英,被迫南遷,這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南遷的世家大族既要面對南方各地的不同環境與族群,也要面對當地的望族,
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入鄉隨俗”,就必須選擇與當地望族通婚開親。久而久之,血脈相連,文化習俗相容,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南方族裔、南方文化特質,“衣冠南渡”雖然使中原世家大族最終變成了彼此差異明顯的南方族裔,但是卻成功的將華夏主體思與文化基因,注入南方各地人民的靈魂之中,使得漢魂得以穩固,統一的向心力極為強大,對華夏主體的認同感甚至超過了北方。
所以自漢朝以后,魏晉以來,華夏南方始終向往天下歸一,從不主動鬧分裂,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南方主體民意都支持統一。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潮汕人丶吳越人、兩廣人都繼承了華夏文明,都有著統一的漢魂,都與古代南遷的中原世家望族血脈相連,至于說長相、習俗丶傳統的差異,那只是地域特色,但是文化實質丶精神內核還是相同的。
3、潮汕和潮州一樣嗎?
東晉義熙九年(413)在揭陽縣地設立義安郡,置綏安、海寧、海陽、潮陽、義招5縣,這是首次建立中級(地級)地方政權組織。南齊從海陽縣分出部分地方設置程鄉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在義安郡境立潮州府。1951年廣東省第19次委員會議決定成立粵東辦事處,是年7月粵東辦事處成立。治所設于潮安縣彩塘鎮林塢村,1952年遷往潮安縣城(府城),
1952年,潮汕、興梅、東江3個專區及汕頭市(縣級市)與粵東辦事處合并。于是年11月14日撤銷粵東辦事處,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粵東行政公署,治所設于潮安縣城,共管轄21縣。1955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粵東行署治所,由潮州市遷至汕頭市,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粵東行政區,設立汕頭專區,治所設于汕頭市。
1958年,省直轄市汕頭市,歸汕頭專區管轄,九十年代初由于分析為三市,潮州、揭陽、汕頭。汕頭由于經濟比潮州、揭陽強,想當老大,才引起三市爭執,俗話說:“子不嫌母丑,子不嫌父貧″,狗尚不棄主貧,今賺有錢連祖宗的家神牌(神主位)都拋下海,甚至要改掉祖宗的名字。俗話說:“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同理“欲亡其祖宗,先亡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