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浙江 > 溫州市 > 臧文仲,臧文仲如齊告糴譯文

臧文仲,臧文仲如齊告糴譯文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2-20 01:17:34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臧文仲如齊告糴譯文

臧文仲如齊告糴 魯饑,臧文仲言于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于齊?”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辰請如齊。”公使往。 從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請之,其為選事乎?”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與玉如齊告糴,曰:“天災流行,戾于弊邑,饑饉薦降,民羸幾卒,大懼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職貢業事之不共而獲戾。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職。豈唯寡君與二三臣實受君賜,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祗實永饗而賴之!”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 譯文 魯國發生饑荒,臧文仲對魯莊公說:“與鄰國結好,取得諸侯的信任,用婚姻關系來加強它,以盟約誓言來鞏固它,乃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急難。鑄造鐘鼎寶器,貯藏珠玉財物,乃是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現在國家遇到了困難,國君為何不抵押鐘鼎寶器向齊國要求購買糧食呢?”莊公說:“派誰前去?”臧文仲回答說:“國家遇到饑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購糧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請派臣去齊國。”于是莊公派遣臧文仲赴齊。 臧文仲的侍從說:“國君沒有指派你,你卻主動要求,這不是自己挑選差事去干嗎?”文仲說:“賢明的人應該爭當危難而謙讓平易的事務,當官者應該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難,在高位者應該體恤百姓的憂患,這樣國家才能安定。現在我不去齊國,就不是爭當危難了。處于上位而不體恤百姓,當了官而又懶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國君所該做的。” 臧文仲去到齊國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齊國求購糧食,說:“天災流行,殃及敝國,饑荒又降臨到人民中間,百姓瘠瘦羸弱,生命受到威脅。對周公、太公的祭祀無法保證,給王室的貢品也難以操辦,我們國君很擔心因此而獲罪。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寶器,請求交換貴國積余的陳糧。這既可減輕貴國管糧人的負擔,也可解救敝國的饑荒,使我們能擔當向王室朝貢的職守。不但我們的國君和臣子能領受到貴國國君的恩惠,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間的所有神只也靠這可以繼續得到祭祀。”齊人于是把糧食借給了魯國,并退還了寶器。

臧文仲如齊告糴譯文

2,臧文仲的介紹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謚文,謂臧孫辰。臧哀伯次子,謚文,故死后又稱臧文仲。春秋時魯大夫,世襲司寇,執禮以護公室。

臧文仲的介紹

3,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出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即紀元前549年) 大意如下: 晉國范宣子問來訪的魯國大夫叔孫豹:“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接著他就說他家從舜以上世代高官厚祿,直到他現在在晉執政為正卿,可謂不朽吧?穆子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2)《國語·晉語八》亦記此事。 時間:前549年(春秋-晉) 出處:《國語·晉語八》 原文:魯襄公使叔孫穆子來聘,范宣子問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子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周卑,晉繼之,為范氏,其此之謂也?”對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歿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謂死而不朽。” 他說這話時,孔子三歲,可依此比照看是否無誤。
”接著他就說他家從舜以上世代高官厚祿,直到他現在在晉執政為正卿,可謂不朽吧?穆子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接著他就說他家從舜以上世代高官厚祿,直到他現在在晉執政為正卿,可謂不朽吧?穆子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2)《國語·晉語八》亦記此事。時間:前549年(春秋-晉)出處:《國語·晉語八》原文:魯襄公使叔孫穆子來聘,范宣子問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子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周卑,晉繼之,為范氏,其此之謂也?”對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歿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謂死而不朽。”他說這話時,孔子三歲,可依此比照看是否無誤。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出

4,臧文仲的人物簡介

臧文仲歷事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于國于民,盡職盡責。其博學廣知而不拘常禮,思想較為開明進步,對魯國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臧文仲登上魯國政治舞臺的時候,正值齊桓始霸、齊魯力量對比懸殊,他受命于危亂之際,負斡旋之重任,充分顯示出了其軍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

5,臧文仲到底是知 還是不知

《論語公冶長》第十八章: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古注的觀點,大致有兩點:一是說臧文仲世代為國家“居蔡”,山節藻棁是職守的行為;一說他僭越禮制。即使到了宋代,朱熹也認為其“居蔡”是“媚神”。總之,都是傾向于其“不知(智)”。 《國語魯語》中有臧文仲的事跡,可以對理解這一章有幫助。 魯饑,臧文仲言于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國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入齊?”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臣也備卿,辰請如齊。”公使往。 從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請之,其為選事乎?”文仲曰:“賢者急病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曰:“天災流行,戾于弊邑,饑饉薦降,民羸幾卒,大懼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職貢業事之不共而獲戾。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職。豈為寡君與二三臣實受君賜,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實永饗而賴之!”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 另一則也涉及臧文仲,同樣可以反映出臧文仲的盡職和智慧。 齊孝公來伐魯,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即柳下惠)。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御亂也,不聞以辭。若以小為崇,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愿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 展禽不僅聽從了臧文仲的意見,而且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在古代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章。這也正是臧文仲智慧的一次體現,現錄于下: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師,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君之所職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犧牲,世世孫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為平而還。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數稱臧文仲”的評價已經說明孔子對臧文仲的贊賞,那么,《論語》中,孔子對臧文仲的“何如其知也”應該不是出于貶義之評吧!
不明白啊 = =!

6,春秋戰國杰出的政治家臧文仲

  臧文仲(前701-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謚文,史稱“臧文仲”。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世襲司寇,執禮以護公室。歷事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臧文仲博學廣知,不拘常禮,思想開明進步,廢關卡,利經商,強外交,重軍事。為世人所敬仰。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臧文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魯國發生大饑荒,舉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臧文仲請求到齊國借糧,對魯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于齊?”魯莊公問誰可以出使齊國,文仲自告奮勇,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辰請如齊”。事后臧文仲的隨從不解地問他為何主動請纓,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臧文仲帶著鬯圭玉磬之類的名器作為抵押物到齊國去借糧,他一方面向齊君介紹了魯國“天災流行,戾于弊邑,饑饉薦降,民羸幾卒”的嚴重災情,另一方面又闡述了齊魯兩國共同承擔著“周公、太公之命祀”的重任,巧妙地說出了齊魯兩國的歷史淵源,言辭懇切,以禮動之,弄得齊君不能不借糧給他,而且連帶來的抵押物也沒好意思留下來,使“齊人歸其玉而予以糴”。(《國語·魯語》、《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魯國上下,因此而度過饑荒之年。春秋時期,“名器”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象征,臧文仲為了解救百姓于倒懸之苦,說服魯莊公以“名器”為抵押向齊國借糧,這確實是開明之舉,體現了他“忠君”、“恤民”的博大情懷。臧文仲身為魯國國卿,當國家遇到危難時,他挺身而出,勇于擔當,出使齊國,巧妙與齊君周旋,維護了魯國的尊嚴和利益,表現了他居官在位的高度責任感和過人智慧。   魯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夏,魯國大旱,魯僖公打算把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巫、尪)抓來燒死,以祈求天降雨(當時人們認為天不下雨是因為老天爺擔心雨水會流進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鼻子里)。臧文仲得知此事后對魯僖公說:“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他認為用燒死“巫、尪”來祈求天雨的做法是錯誤的,如果天人之間存在感應的話,老天爺可憐這些人,當初就不會讓他們出生,既然他們出生了,現在燒死他們不僅沒有用,相反會加重旱情。所以他建議魯君要勸導百姓厲行節約,開源節流,加強守備,提振士氣。魯僖公接受了他的建議,“是歲也,饑而不害”。(《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可以看出,臧文仲是一個非常開明務實的輔政大臣,行事不拘泥于陳規舊禮,體恤民情,行事務實,具有比較鮮明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傾向。   魯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邾人因魯伐取其地須句的緣故出師攻魯,僖公麻痹輕敵,瞧不起小小邾國,“公卑邾,不設備而御之”。臧文仲力諫道:“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悖也,《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他苦勸僖公不可掉以輕心,而應嚴陣以待。僖公不聽,終至敗績升陘,成為魯國歷史上的一大國恥,這從側面印證了臧文仲軍事思想的正確,其中包含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尤其難能可貴。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臧文仲與東門襄仲“如楚乞師”,“以楚師伐齊,取谷”。魯以攻為守,暫時阻止了齊國對魯國的進攻。二十八年,諸侯在溫地盟會時,晉國逮捕了衛成公,把他押送到周,指使醫生用毒酒暗害他,沒有成功,醫生卻沒有受到報復。臧文仲言于僖公曰:“夫衛君殆無罪矣。刑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鉆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故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無隱也。今晉人鴆衛侯不死,亦不討其使者,諱而惡殺之也。有諸侯之請,必免之。臣聞之:班相恤也,故能有親。夫諸侯之患,諸侯恤之,所以訓民也。君盍請衛君以示親于諸侯,且以動晉?夫晉新得諸侯,使亦曰:魯不棄其親,其亦不可以惡”。(《國語·魯語》)臧文仲說服僖公出面為衛侯求情,僖公用二十對白玉送給周王和晉侯,于是衛侯得到赦免。晉文公很感激魯國給他解圍,“自是晉聘于魯,加于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貨”。衛君也因此對魯國感恩戴德。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臧文仲識大體顧大局具有非凡的戰略家的高遠視野。   魯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晉文公召集諸侯各國瓜分曹國土地,“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魯僖公委派臧文仲為代表前往。臧文仲此時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途中宿于魯重邑行館,行館仆役對他說:“晉文公始霸諸侯,他想通過分割曹國土地來籠絡人心,諸侯各國無不趨之若鶩。晉侯明確這次分地不按照諸侯各國原有的班爵秩序,而是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早到多得,遲到少得,所以各國使者無不爭先恐后,日夜兼程。您老如果想要為魯國多爭得土地,就不能慢慢悠悠的了,得抓緊時間趕路”。臧文仲聽從仆役之言,立即連夜啟程,一路風塵仆仆,最先到達晉國,所以魯國在這次分地中得到的土地最多,“獲地于諸侯為多”。回國復命后,臧文仲向魯僖公建議道:“這次魯國能夠多分得土地,主要是重邑行館仆役的功勞。古代圣賢說: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爨,雖貴罰也。行館仆役一言而建擴疆辟土之功,功績卓著,應該給予賞賜”。魯僖公聽從了他的建議,特加爵仆役為大夫(《國語·魯語》)。春秋時期,土地和人口是諸侯各國競相爭奪的重要資源,臧文仲在輔政實踐中深切體會到這一點,所以他不辭辛苦,長途勞頓,為魯國掙得最大利益。同時,對于那些能夠為國建功者,即使是地位卑賤的仆役,他也敢于打破禮制限制,對其論功行賞,這些做法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由于臧文仲的努力,此期成為魯國外交史上較有利的時期之一。   魯文公初年,陳、衛關系趨于和睦,臧文仲審時度勢,“欲求好于陳”,加強外交。在文仲的努力下,“夏,季文子聘于陳,且娶焉”。陳、魯通過聯姻形成同盟。   臧文仲在處理天人關系時,能夠破除陳舊愚昧的觀念,重視人文關懷。在處理君民關系時,他也具有“以人為本”的思想傾向。魯莊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秋,宋國發生重大水患,百姓受災嚴重,魯莊公派使者前去慰問,宋閔公心情沉重,自責罪己,臧文仲聽說這件事情后說:“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左傳·莊公十一年》) 臧文仲在總結歷史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后,提出了國家興衰存亡取決于國君賢明與否的觀點,賢明的國君能夠深刻自省,改正錯誤,昏庸的國君則歸咎于人,濫殺無辜。宋閔公死后,宋襄公繼位,他想仿效齊桓公創建霸業,于是召集諸侯各國舉行會盟,臧文仲聽說此事后批評道:“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左傳·文公四年》)所謂“以欲從人”,就是推己之所欲以從人,使人同得所欲;而所謂“以人從欲”,則是強迫他人順從自己,以逞一己之欲。臧文仲認為,宋襄公將一己私欲強加于諸侯各國,日后必將招致殺身之禍。果然,次年宋襄公與諸侯各國會盟于盂時被楚人羈押,宋國也受到楚國攻擊。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六和蓼這兩個小國國君昏庸無道,為楚所滅,臧文仲聞知后說道:“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左傳·文公五年》)意思是說,六和蓼是上古圣賢皋陶的后裔,他們的國君對內不能實施“德政”,對外不能和睦大國,忽焉而亡,令人痛心疾首!臧文仲認為國無大小,國君必須以德治國,以民為本,否則必將走向滅亡。   臧文仲在魯國輔政期間,屢建事功,且長于辭令,就為政立國之事多有高論,在諸侯國間廣為流傳,其言論對后世產生廣泛影響。魯襄公二十四年(前549)魯國大夫叔孫豹出使晉國,晉國執政范宣子問他:“古人有句話叫死而不朽,這是說的什么?”范宣子認為,他的祖先從虞、夏、商、周以來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則以為不然,他認為這只能叫做“世祿”而非“不朽”。叔孫豹曰:“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叔孫豹認為,魯國先大夫臧文仲去世后,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謂“死而不朽”。   但孔子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對臧文仲的總體評價不高,幾次指名道姓地對他提出批評。孔子大約遲于臧文仲一百年左右,因此他對臧文仲的事跡應該是比較了解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曰:“孔子數稱臧文仲、柳下惠”。《論語·公冶長》中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論語·衛靈公》中又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左傳》中也載有孔子對臧文仲的批評:“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廢六關,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孔子之所以會對臧文仲做出與眾人相悖的評價,是與孔子的政治主張和史學思想分不開的。孔子在評判歷史,臧否人物時始終堅持兩條標準:一是言行舉止必須符合“禮”的規范;二是道德修養必須達到“仁”的境界。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臧文仲,即便他輔政期間為魯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很難得到孔子的認可。   “下展禽”,即“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食采柳下,謚號“惠”,故稱柳下惠。柳下惠也是魯國的公族,他是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與臧文仲是同時期的魯國公族大夫,魯僖公時期曾出任士師,主掌刑獄,因其生性耿直,不事逢迎,有時顯得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得罪了臧文仲等當朝權貴,接連三次被黜免。柳下惠雖然仕途蹇促,但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道德修養達到坐懷不亂的境界,面對諸侯各國的高官厚祿禮聘,他一一回絕,這些品質都是孔子所贊許的。如果孤立地看,臧文仲“下展禽”確實有壓抑人才之嫌,但從魯國當時現實政治的大局來看,柳下惠屢遭棄用是合乎情理的。臧文仲當時是輔政國卿,國家的內政外交、天災人禍都要他來應付,所以他需要的是能夠腳踏實地解決問題的實干家,而不是沽名釣譽的道德家或不切實際的空談家。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孝公率師伐魯,臧文仲原本打算親自到國境上以文辭告謝退兵,后因突然生病,改請柳下惠代勞,柳下惠卻迂腐地說了一通小國與大國的相處之道,認為以文辭退兵不合禮,不可行。當時齊國已經大兵壓境,情況十分危急,臧文仲沒有時間聽柳下惠高談闊論,就毫不客氣地打斷他,說道:“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愿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國語·魯語》)大敵當前,臧文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退兵,情急之中,什么辦法管用就用什么辦法,根本無暇顧及什么禮俗,而柳下惠卻堅持“處大教小,處小事大”的教條,橫豎不是,左右不對,如此迂腐之人,能不被“三黜”嗎?然而孔子在這件事情上卻偏向柳下惠,他批評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甚至稱他為“竊位者”。臧文仲與孔子在用人標準上的分歧,是他受到孔子質疑的原因。   “廢六關”(“廢”當反訓為“置”),臧文仲非常重視發展農業,在國內各地新置稅關,以增加國家財稅收入,為增強國力和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孔子反對的主要理由是這項改革措施破壞了古代舊制,形成與民爭利。但從施政實踐來看,通過設置稅關來彌補國家財政收入不足,顯然是利大于弊的,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   “妾織蒲”,是指臧文仲老婆平時在家里編織一些蒲席,拿到市場上去出售后掙點碎銀子貼補家用,這事如果擱在現在,是值得贊揚的美德,但是孔子居然反對,認為“不仁”。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會是以西周的社會制度為藍本的,士農工商,“四民分業”,各得其所,農民只管種田,工匠只管做工,官家人是不能經商的,否則就會擾亂社會秩序。臧文仲老婆織蒲出售屬于不務正業,有違禮制,孔子當然要反對。   “作虛器”(“臧文仲居蔡”),是指他私自在家里收藏了出產于蔡這個地方的大龜,這種大龜是天子祭祀的專屬物,只有天子才能擁有,臧文仲只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不僅收藏了天子之物,而且還加裝了“山節藻梲”之類的天子之飾,這是一種僭越禮制的行為,孔子是不能容忍的。   “縱逆祀”,是指臧文仲縱容夏父弗忌違禮之事。魯文公二年(前625)八月擔任宗伯、掌管祭祀之禮的魯國大夫夏父弗忌準備祭祀時把魯僖公放在魯閔公之前,曰:“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順也;躋圣賢,明也;明、順,禮也”。魯閔公和魯僖公都是魯莊公之子,僖公是閔公的庶兄。慶父作亂,殺公子般擁立閔公,后又殺閔公欲自立而敗亡,季友擁立了魯僖公申。所以弟弟魯閔公在先,哥哥魯僖公在后。閔公在位兩年,毫無建樹,夏父弗忌尊崇僖公,故要將僖公躋于閔公之前。對夏父弗忌的“逆祀”,有關祭祀的官員極力反對。臧文仲沒有阻止,卻聽之任之。孔子認為臧文仲知禮卻不能制止違禮之事,是不夠明智的。   “祀爰居”,“爰居”是海上的一種大鳥,較為罕見。有一天,曲阜城東門外棲息了一只爰居,二日不飛,臧文仲覺得怪異,就鼓動國人前去祭祀。柳下惠認為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舉行祭祀活動一定要慎重,臧文仲讓國人祭祀爰居之鳥是違反先祖之制的。他從上古時期的黃帝開始說起,歷數顓頊、帝嚳、堯、舜、鯀、禹、契、冥、湯、稷、文王、武王……云里霧里,洋洋灑灑,對臧文仲提出嚴厲批評,他最后說道:“今海鳥至,已不知而祀之,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知矣。”(《國語·魯語》)后來臧文聽到聞柳下惠的批評,進行了認真反省,并承認錯誤,事后他還讓人把柳下惠的話刻在竹簡上,送三卿閱知。“文仲聞柳下季之言,曰:信吾過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書以為三策”(國語·魯語)。從此事看來臧文仲還是很尊重柳下惠的。但“祀爰居”卻事出有因,臧文仲當時是魯國的輔政國卿,國中有海鳥來棲,引起了國人的關注和恐慌,他的首要任務是安定民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能采取祭祀禳災的辦法,此舉無可厚非。因為孔子認可柳下惠其人,必然也贊同柳下惠反對臧文仲“祀爰居”之事,這是符合邏輯的。   孔子褒揚柳下惠貶低臧文仲,還有另一個原因,孔子與柳下惠的政治遭際頗為相似,柳下惠在政治上一直受到臧文仲等權貴的排擠,而孔子也長期受到季氏集團的排斥,兩人都仕途蹇促,懷才不遇。柳下惠之于臧文仲,就相當于孔子之于季氏,盡管他們屬于統治集團的同一陣營,但政治地位有所不同,臧文仲和季氏是當朝重臣,他們主要致力于解決眼前的矛盾和問題,更多考慮的是眼前利益,因此他們的行事風格更加親民務實,不拘俗禮;柳下惠和孔子在政治集團中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條件來研習古代典籍,進行理性思考,因而他們的政治訴求更加趨于理想化,更加注重所謂的長遠利益,但他們的政治主張往往迂闊而不切實際,因此在政治實踐中屢屢碰壁,進而導致他們在為人處世方面容易采取因循守舊、固執偏激的態度。政治上的局限性和地位上的差異使得他們在評判歷史,臧否人物時就難免會失之偏頗,有失公允。   由于受到政治立場和史學觀點的限制,孔子對臧文仲做出了許多與歷史事實不符的負面評價,造成了不應有的負面影響,這恰恰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保守和史學上的偏頗。   事實上,臧文仲與孔子雖相距百年,卻同為魯國的著名學者,二人都是周禮的擁護者和積極倡導者。周禮傳統的政治和道德觀念在臧文仲思想中大都可見,如“敬事上天、遵法先祖、尊重君上、慈愛臣民、修明道德、慎用刑罰、勤修政事、摒除奢侈、以禮治國”等。孔子強調周禮在社會政治生活的作用,其目的同樣是忠君尊王和維護綱常名分,主張“君使臣以禮、事君盡禮、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臧文仲崇德,主張君主以德治民,認為“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在位者恤民之患”以使民心無違,這與孔子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臧文仲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當權者,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學者,是“立言”者的典范,是“不朽”之人,孔子的內心應是贊賞臧文仲的。問題在于臧文仲對于周禮的態度并不止于因循守舊、拘泥于禮,而是具有靈活性,能夠根據新的形勢突破常規,變通舊禮,臧文仲的思想是開明進步的,遵循周禮而不拘于周禮。而孔子卻對周禮表現得十分執著和拘泥。由于臧文仲當時在諸侯國間威望巨大,當其與孔子的思想抵觸時,孔子就反應強烈,對臧文仲一些不合禮的行為嚴厲指責,以維護自己的思想體系。這恰恰說明了臧文仲是對孔子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或許,在孔子的內心世界里,孔子對臧文仲的批評并不是由衷的。   臧文仲思想開明,富有智慧,關注民生,行事務實,因時制宜,善于打破陳規陋習,為魯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輔政數十年間,不僅受到歷代魯君的信任,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其言論對后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送孟東野序》里曰:“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兩千年后的1945年教育家黃炎培在延安同毛澤東談話時就引用了臧文仲的話:“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挬焉,其亡也忽焉”。臧文仲的“立言”真可謂“死而不朽”。   臧文仲賢明正直,從善如流,高風亮節,賞罰分明,是魯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7,文言文左傳 莊公十一年翻譯

原文】1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師未陳1而薄2之,敗諸鄑。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俊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秋,宋大水。公使吊3焉,曰:“天作淫4雨,害于粢5盛,若之何不吊?”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6。”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7也。言懼而名禮,其庶8乎。”既而聞之曰:“公子御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冬,齊侯來逆9共姬。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公右歂孫生搏之。宋人請之,宋公靳10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病11之。【譯文】十一年夏,宋國因為乘丘戰役失敗的緣故,又來侵犯我國。魯莊公率軍抵御,宋軍尚未陳兵布陣魯軍就靠近攻擊,在鄑地打敗宋軍。凡是作戰,敵軍尚未陳兵布陣叫做敗某師,都已陳兵布陣叫做戰斗,大崩潰叫做敗績,俘虜敵軍俊杰叫做克,覆蓋敵軍而擊敗叫做取某師,周天子軍隊戰敗叫做王師敗績于某。秋,宋國發大水。莊公派使者去慰問,說:“上天降下過度的雨水,傷害了豐盛的谷物,為什么不來慰問呢?”宋閔公回答說:“我實在是對貴國不敬,上天降下災難,又讓貴國君主擔憂,承蒙關注。”臧文仲說:“宋國怕是要興盛了吧。夏禹、商湯責罪于己,于是蓬勃興起,夏桀、商紂責罪于別人,于是忽然滅亡。而且列國有災兇而君主稱孤,符合社會行為規范。言語恐懼而正名于社會行為規范,這就有希望了吧。”不久又聽說:“這是公子御說的話。”臧孫達說:“這人適宜為君,有體恤民眾的心意。”冬,齊桓公來魯國迎娶共姬。在乘丘戰役中,魯莊公用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宮長萬,莊公的車右歂孫活捉了長萬。宋國人請求釋放,宋閔公譏笑他,說:“原來我尊敬你,如今先生成了魯國的囚犯,我不尊敬你了。”由此而擔憂。【說明】本篇所記之事發生在公元前683年,周莊王十四年期間。主要記述了四件事,一是宋國人來報復,又被擊敗。二是宋國發生水災,魯莊公遣使慰問,而宋閔公似乎很感動,謙卑對待使者。三是齊桓公來魯國迎娶共姬。四是宋國將軍南宮長萬曾被魯軍活捉,魯軍應宋軍要求釋放了他,但宋閔公卻譏笑他。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毀掉?人們早晚干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于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后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我可不相信。”

8,語文練習學習幫助

在這里是指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 而之后的杏壇引申指教育。
杏壇指教育,因為孔子當年在杏壇講學,所以以后它就代指教育了,現在山東曲阜的孔廟還有杏壇遺跡。 杏壇的來歷 相傳孔子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進而又將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征,列入孔廟的建筑體系之中,這種格局甚至影響到了儒學所及的東南亞諸國。 孔子杏壇設教之事,后世頌者雖眾,卻不見于《論語》、《孟子》、《荀子》,以及《左傳》、大小戴《禮記》,這些與孔子相去未遠的先秦諸子文獻之中,甚至連“杏壇”之名都未曾出現過,令人頗為費解。那么,杏壇設教之事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揆諸史記,記此事最古者,當屬孔子四十七代孫孔傳作于南宋紹興年間的《東家雜記》,其中有《杏壇說》一文,略曰: 昔周靈王之世,魯哀公之時,夫子車從出國東門,因睹杏壇,逡巡而至,歷級而上。弟子侍列,顧謂之曰:“茲魯將臧文仲誓盟之壇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來春復秋,夕陽西去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但細細玩味這段文字,其中疑點頗多:文末孔子所歌為七言絕句,這種新體詩肇始于南朝齊梁間,孔子之世絕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戰,都是車兵,一部《左傳》說得明白。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有騎兵,此時已入戰國之世。臧文仲為春秋魯人,孔子何以有“戰馬今何在”之嘆?此其二。第三,果如其說,杏壇則為臧文仲所首創,孔子只不過因其地,襲其名而已矣。據此三點,可知此文當是出于好事者的偽托,不可據信。 “杏壇”一名,在先秦文獻中僅見于《莊子·漁父》篇: 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澤畔…… 司馬彪注云:“緇幃,黑林也。杏壇,澤中高處也。”明末顧炎武考證認為: 《莊子》書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葦間、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魯國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壇,乃宋乾興間四十五代孫道輔增修祖廟,移大殿于后,因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耳。 顧炎武以《漁父》為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葦間、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魯國之中也。”并進一步考證認為,最初坐實杏壇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輔。今曲阜大成殿南,本為講堂舊址,漢明帝東巡過孔子宅,曾御此說經。孔道輔擴修祖廟,不欲毀棄,即以瓴甓為壇,環植以杏,而成杏壇。顧氏之論,除去定宋乾興年間建杏壇可商之外,其余可謂正本清源,實屬不移。 那么,杏壇究竟建于何年?《曲阜縣志》指為道輔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也指天禧間建杏壇說: 杏壇在宋以前,本為殿廟舊址。宋天禧間,四十五代孫道監修祖廟,移殿于北。不欲毀其古跡,因莊子有“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語,乃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
詞語注音】xin tan 【詞語解釋】 “杏壇”,是傳說中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

9,柳下惠是什么意思

柳下惠春秋時期人。名獲,字展禽,又號柳下季。魯國人。魯大夫展無駭之子。與臧文仲同時。主要活動年代在魯國莊、閔、僖、文四朝之間。被孔子稱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視為儒家心目中的賢人:“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曾作過法官,堅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職(見《論語·微子》)。因處于“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與道家有一定聯系,表現出雌雄如一、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孫丑上》)。即不以侍奉壞君為可恥,不以自己官職小為卑下。對個人的處境無怨無艾,也無所求:“遺佚而不怨,既窮而不憫”(同上),即自己被遺棄,也不怨恨;自己窮困.也不憂愁。認為去處行止都不必認真計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牽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為他感到并沒有必要離開某個地方。柳下惠在各諸侯國有相當大的影響。“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戰國策·齊策四》)秦攻齊,中間要經過魯國。秦軍下令切實保護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并規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內砍柴的人要處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諸侯國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時下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么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于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齊國大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么。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之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內府,載于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么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后?”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 齊孝公攻打魯國北部邊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勞齊軍,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勞齊軍的外交辭令。 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出境迎上去進見他,說:“寡君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派遣下臣來犒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齊孝公說:“你們的府庫空虛得就像懸掛起來的磬,四野里連青草都沒有,仗著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說:“依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輔佐周室,在左右協助成王。成王慰問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的子孫,不要互相侵害。這個盟約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聯合諸侯,而解決他們之間的不和諧,彌補他們的缺失,而救援他們的災難,這都是顯揚過去的職責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諸侯都給予厚望,說:他會繼承桓公的功業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眾,說:難道他即位九年,就丟棄王命,廢掉職責,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會這樣的。依仗這個才不害怕。”齊孝公于是收兵回國。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莊公舍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齊國人不相信你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齊國人才放心。”莊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寶,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臣下自毀珍寶。以毀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怎么干?”莊公無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只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圣王的祭祀原則。圣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么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么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圣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4] 詩經記載 柳下惠被中國歷代廣為人知的是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傳說是這樣的,古時候的展溝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個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過柳林時,忽遇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個破廟里避雨。恰在這時,一年輕女子也到此避雨,與他相對而坐。半夜時分,年輕女子被凍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懷中,以溫身驅寒。柳下惠急忙推辭:“萬萬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處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懷,更是有傷風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賢,品德高尚,小女子雖坐在懷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無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無推托之詞,只好讓女子坐到自己懷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漫漫長夜竟不知溫香在懷。天明,雨過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勝感激地說:“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虛傳。”

10,古文 宋公與楚人戰于泓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原文及譯文【經】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傳】 【原文】 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禮也。 三月,鄭伯如楚。 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譯文】 二十二年春季,魯國討伐邾國,收復了須句,護送須句的國君回國,這是符合禮制的。 三月,鄭文公到楚國去訪問。 夏季,宋襄公進攻鄭國。子魚說:“所說的禍亂就在這里了。” 當初,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的時候,辛有到了伊川視察,見到披著頭發在野外祭祀的人,說:“一百年之內,這里就要變成戎人占領的地方了!它的禮儀先就消亡了。” 秋季,秦國和晉國把陸渾之戎遷到伊水流域。 【原文】 晉太子圉為質于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従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従,亦不敢言。”遂逃歸。 富辰言于王曰:“請召大叔。《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王說。王子帶自齊復歸于京師,王召之也。 【譯文】 晉國的太子圉在秦國作人質,準備逃回晉國時,對懷嬴說:“跟你一起回去如何?”懷嬴說:“你是晉國的太子,卻屈居在秦國。你想回去,不也很應該嗎?我國君主讓婢子侍候你,照料您的起居生活,是為了使你安心在秦國,跟你回去,就丟棄了國君的命令。我不敢跟從,也不敢報告這件事。”于是太子圉逃回晉國。 周太子富辰對周襄王說:“請您把太叔從齊國召回來。《詩》說:只要與他的鄰居融洽相處,姻親關系才能友好。我們兄弟都不融洽,哪里能埋怨諸侯的不順服我們呢?”周襄王聽了很高興。于是王子帶從齊國回到京師,這是周襄王把他召回來的。 【原文】 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設備而御之。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弗聽。 【譯文】 邾人由于須句的緣故,出兵攻打魯國。僖公輕視邾國,不作準備便去抵抗。臧文仲說:“國家無所謂大小,不能輕視它。如果沒有準備,雖然國大人多,還是不足以依靠的。《詩》說:遇事戰戰兢兢,如同面臨深淵,如同踩著薄冰。又說: 謹慎要又謹慎,上天光明普照,得到上天保佑不容易啊!以先王的美德,還沒有很容易的事、沒有不戒懼的時候,何況我們是小國呢?君王不要認為邾國弱小,連黃蜂、蝎子都有毒,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呢?”僖公不聽。 【原文】 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于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縣諸魚門。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譯文】 八月初八日,僖公率軍與邾軍在升陘作戰,魯軍大敗。邾軍獲得僖公的頭盔,把它掛在魚門上。 楚人進攻宋國以救援鄭國。宋襄公準備應戰,大司馬固勸阻說:“上天丟棄我們商朝后代已經很久了,您想復興它,這是違背上天而不能被赦免的。”宋襄公不聽。 【原文】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譯文】 冬季,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宋襄公與楚國人在泓水邊上作戰。宋軍已經排成隊列,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司馬說:“他們兵多,我們兵少,趁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河的時候,請君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可以。”楚軍渡過河以后還沒有排開陣勢,大司馬又把剛才的情況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 “還不行。”等到楚軍擺開陣勢然后才攻擊他們,結果宋軍被打得大敗,宋襄公大腿后受箭傷,跟隨宋襄公的護衛被全部殲滅。 【原文】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譯文】 都城里的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攻打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發花白的敵人。古代作戰,不在關塞險阻地取勝。我雖然是殷商亡國的后裔,但不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子魚說:“君王不懂作戰。強大的敵人,由于地形狹隘而沒有擺開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趁機把他們攔截攻擊,不也是可以的嗎?可是還害怕不能取勝。何況面臨強大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老人,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頭發花白不花白。讓軍隊懂得什么是恥辱,教導士兵作戰,目的就是為了多殺敵人。敵人受傷而沒有死,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擊他一次?如果愛惜敵人傷員而不再打擊,就應該一開始就不傷害他;愛惜那些頭發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們投降。三軍將士,有利時就加以使用;戰鼓雷鳴,是用聲音來激勵士氣。有利而使用,在狹路攻擊是可以的;鼓聲大作鼓舞了士氣,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 【原文】 丙子晨,鄭文夫人羋氏、姜氏勞楚子于柯澤。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馘。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戎事不邇女器。” 丁丑,楚子入饗于鄭,九獻,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饗畢,夜出,文羋送于軍,取鄭二姬以歸。叔詹曰:“楚王其不沒乎!為禮卒于無別,無別不可謂禮,將何以沒?”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 【譯文】 十一月初八日早晨,鄭文公夫人羋氏、姜氏在柯澤慰勞楚成王。楚成王派樂官師縉把俘虜和被殺死的敵人的左耳給他們看。君子說:“這是不合于禮制的。女人送迎不出房門,和兄弟相見不出門檻,打仗時不動女人的用具。” 初九日,楚成王進入鄭國接受享禮,主人為他敬酒九次,庭院里陳列的禮品有上百件,另外再加籩豆禮品六件。宴請完畢,夜里出來,文羋送他到軍營里。楚成王帶了鄭國的兩個侍妾回去。叔詹說:“楚成王恐怕不得壽終正寢吧!執行禮節而最后至于男女混雜。男女混雜不能認為合于禮制,他將怎么能得到善終呢?”所以諸侯知道楚成王不能完成霸業。
宋襄公的軍隊與楚軍在泓水展開了戰斗。宋軍已經排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司馬子魚說:"敵眾我寡,乘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下令出擊。"宋襄公說:"不可以。"等到楚軍渡過河,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趁機進攻。宋襄公說:"不行。"等到楚軍完全擺好陣勢后,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慘敗。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2)。司馬曰(3):“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4),宋師敗績。公傷股(5),門官殲焉(6)。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7),不禽二毛(8)。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贊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14),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16)。三軍以利用也(17),金鼓以聲氣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9)。” —— 選自《十三經注疏》本《左傳》 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后,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 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斗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發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斗,是不憑借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后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父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們發動進攻,不也可以嗎?還怕不能取勝!當前的具有很強戰斗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于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憐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恥辱來鼓舞斗志,奮勇作戰,為的是消滅敵人。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就等于沒有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等于屈服于敵人。軍隊憑著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斗,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作戰要抓住有利的戰機,那末敵人處于困境時,正好可以利用。既然聲勢壯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
文章TAG:臧文仲臧文仲譯文

最近更新

  • 新手開車技巧,新手開車有哪些技巧

    本文目錄一覽1,新手開車有哪些技巧2,新手開車的基本技巧3,新手開車有什么技巧4,新手開車技巧1,新手開車有哪些技巧新手上路總則一:心里要穩首先,應該調整好自身的心理素質。面對飛來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6

  • 跑衛,NFL最牛的跑衛

    NFL最牛的跑衛應該是前西雅圖海鷹隊的林奇。下賽季他將為奧克蘭突襲者隊效力。。2,跑衛詳細資料大全跑衛是美式足球(橄欖球)持球跑動進攻的球員,憑力量、腳步和速度變化穿透對方防線推進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6

  • cpu開蓋,7-8代家用電器如何選購和使用?

    5.目前intel生產的7-8代家用產品cpu都是硅脂,都可以開蓋,amd都是釬焊的,都不推薦開蓋cpu由于播放器需要安裝散熱器,所以有金屬頂蓋保護芯片,4.amd的cpu大部分都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6

  • 畫消防車,幼兒消防車手工怎樣做

    幼兒消防車手工怎樣做2,多功能消防車要怎么畫1,幼兒消防車手工怎樣做準備好工具,剪刀、膠水、透明膠、吸管、彩紙、牙膏包裝盒。第一步,用剪刀把牙膏包裝盒剪成兩半,一半做車身,一半備用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6

  • 保護環境文章,關于保護環境的作文

    關于保護環境的作文保護地球,從我做起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6

  • 寒冷的英語,冷冷英語怎么寫

    冷冷英語怎么寫標準答案:Cold望采納!2,那個國家的氣候寒冷用英語可以這樣表達嗎Theclimateofthecountryisverycold!3,冬天來了天氣很冷英語怎么說冬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5

  • 碧血劍武功排名,碧血劍里面武功最高是誰

    碧血劍里面武功最高是誰穆人清金蛇郎君袁承志玉真子打字不易,如滿意,望采納。2,碧血劍中誰武功最高開始是袁士宵,最后應該是袁承志,不過一直到結尾也沒說袁士宵掛,所以還是袁士宵。金蛇郎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5

  • 認識數字教案,小班認識數字公開課教案

    小班認識數字公開課教案程少堂主講《荷花淀》公開課實錄教案《背影》公開課教學要點-教案公開課之七種武器-教案————————————————————————————————————— ......

    溫州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洪雅县| 西乡县| 竹北市| 临颍县| 汶川县| 庄浪县| 班玛县| 曲沃县| 保亭| 盐津县| 田东县| 邓州市| 尼勒克县| 眉山市| 伊金霍洛旗| 武义县| 六盘水市| 苍梧县| 满城县| 河池市| 石阡县| 宝坻区| 胶南市| 从江县| 海晏县| 河池市| 上饶县| 祁阳县| 当雄县| 湘潭县| 社旗县| 隆尧县| 北宁市| 北京市| 景泰县| 大荔县| 黄山市| 建德市| 伊宁市|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