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量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一片區域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夏朝曾在開封附近一帶建都232年,史稱老丘,真正的包公是在公元999年,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謝集鄉,去世后被葬在了此地的包氏宗族墓園,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附近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1、都說“開封”有個包青天,為何專家卻在“合肥”發現了真正的包拯墓?
1973年,安徽合肥準備建鋼鐵廠,上級命令選址范圍里的所有住戶、墳墓都要遷走,但是遷址范圍里有一個很特殊的宗族墓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包公墓地,這時,肯定有人質疑,包公不是開封人嗎?怎么會葬在合肥呢?原來在開封不僅有個包公湖,湖邊還有一座包公祠,再加上電視劇里的演繹,難免大家都會誤以為包公是開封人,但其實這座包公祠只是為了紀念包公而修建的,跟包公祖籍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而真正的包公是在公元999年,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謝集鄉,去世后被葬在了此地的包氏宗族墓園,既然要建鋼鐵廠所以肯定要動包公墓,上級部門就下令對包公墓盡快搶救性挖掘,因為這里是包公的家族墓地,所以墓葬里有21口同樣的棺材,歷經900多年的蹉跎歲月,已經沒有人知道包公真正葬在哪里了。考古人員只能一一發掘,但是怕破壞墓的結構,考古人員研究決定暫不發掘十幾座大型的墓葬,先選擇一個最小的墓來進行發掘以摸索經驗,于是考古人員準備發掘偏離包公墓群主范圍外的一座小型宋墓,從位置和規模看,這座小墓的主人的身份一定很卑微,而且與包公的關系也應該比較疏遠,從結構看,這是一座簡陋的土坑墓,連傳統墓葬應有的夯土層都沒有,而且也沒被盜過,
隨后專家就開始發掘這座簡陋的古墓,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簡陋的小墓中竟然挖出了一口非常珍貴的金絲楠木棺材,接著,專家又在小墓中發現了兩塊破碎的墓志銘。專家將墓志銘拼對起來,慶幸的是上面的字跡還清晰可辨,其中一塊墓志銘上寫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等字樣,而另一塊墓志銘上則寫著“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等的字樣。
這竟然是包公夫婦的墓志銘,這大大出乎專家們的預料,難道這個簡陋的小墓里是包公夫婦?專家取出十幾塊遺骨送往北京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骨頭均是男性的,其主人年齡應在40歲以上,根據對照史料中“包公去世年齡為64歲”的記載,可斷定這些骨頭確實是包公的遺骨。原來這位生前剛正不阿,死后備受贊譽、受世人傳頌的包公,他的遺骨千百年來,竟然葬在這么簡陋的墓中,
2、開封有哪些歷史?
講到開封,先講到它的地理位置,它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相望。近年來大量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一片區域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開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夏商周時期:夏朝曾在開封附近一帶建都232年,史稱老丘,
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附近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現開封的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戰國時期魏大梁城、唐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開封古稱大梁、陳留、東京、汴京、汴梁等,被譽為八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