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行為都是關羽失敗的原因,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表面原因,關羽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是自大。關羽失掉荊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在關羽戰敗前陸遜曾經寫信給關羽,極力的吹捧關羽,這就使得關羽放松了對東吳的防備,最終讓呂蒙成功偷襲了荊州,如果關羽退兵回到荊州,那么東吳絕對沒有機會這么容易攻占荊州。
1、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還是另有原因?
對此問題,毛澤東早有評價。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是戲說,是民間版本,并不能讓人信服,其實,任憑你關云長再小心,丟掉荊州是必然的。為何如此說呢?毛澤東曾經說過,蜀國的滅亡,首先誤于隆中對,看來,是戰略上出了問題。《隆中對》中,諸葛亮曾說,如果時機成熟,就讓劉備率軍出蜀,進攻陜西,另外,命一上將帶領荊州將士向宛洛出發,兩路夾擊曹魏,這樣就能成就霸業,
毛澤東一針見血地說,千里之遙,而兩分兵力,不但無法呼應,還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其次,東吳收復荊州,早有預謀,是志在必得,憑關羽那點人馬,根本守不住四戰之地,無險可守的荊州,荊州地處長江,漢水上游,如果順流鼓搗而下,那江南就危險了。所以,關羽駐扎荊州,就如在東吳頭上懸著一把劍,讓孫權寢食難安,于是,在東吳君臣的密謀下,一步步實施了奪取荊州的計劃。
第一步,先向曹魏稱臣,為奪取荊州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次,呂蒙稱病離職,讓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將領陸遜代替自己,陸遜很謙卑地討好關羽,讓關羽放松了警惕。第三步,讓士兵喬裝打扮成商人,奪取了湘江沿岸的烽火臺,最后,安撫關羽手下將士們的家人,瓦解了關羽軍隊的軍心。關羽北上伐魏,是為了策應劉備進攻漢中,劉備占領漢中后,關羽應鳴金收兵,及時回歸,據險扼守,才是上策,
2、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在襄樊戰役期間關羽一度打得曹操想要遷都,嚇得孫權睡不好覺。不過關羽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為人驕傲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因為沒有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最終曹操和孫權聯合起來進攻關羽,導致關羽戰敗被殺。在關羽戰敗前陸遜曾經寫信給關羽,極力的吹捧關羽,這就使得關羽放松了對東吳的防備,最終讓呂蒙成功偷襲了荊州,
這個故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羽大意失荊州,不過一些歷史學家表示,關羽丟失荊州并不僅僅是因為大意,還和當時的實力對比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攻擊關羽的部隊是曹操和孫權的全部主力,而關羽只有荊州三個郡,總兵力(包括北伐和留守荊州)不會太多,曹操方面的所有大將和謀士基本都到齊了,曹操親自坐鎮,把防備東吳的征東將軍張遼都調過來了。
東吳方面呂蒙帶領東吳的精銳偷襲荊州,孫權也是親自坐鎮,在打仗之前還讓陸遜故意給關羽示弱了一番,這樣看來關羽這一戰必敗無疑,三個郡的兵力遭到了益州之外所有地區兵力的聯合攻擊。這一戰就算是陸遜不示弱,關羽也不能取勝,當然這封信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陸遜寫給關羽的信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相關記載,這封信主要是夸獎了關羽的功德,關羽喜歡別人夸獎自己。
然后陸遜還鼓勵關羽擴大戰果繼續和曹魏交戰,這樣關羽也就沒有見好就收,增兵進攻曹魏的同時放松了對東吳的警惕,最后遭到了魏吳聯合剿殺,這封信最大的作用就是穩住了關羽,最大可能的讓關羽推遲退兵回到荊州的時間。如果關羽退兵回到荊州,那么東吳絕對沒有機會這么容易攻占荊州,關羽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東吳只要看到關羽回來絕對不敢攻擊荊州。
呂蒙攻占荊州的時候沒有受到多少抵抗,南郡太守糜芳直接投降了,荊州的軍隊大部分也都投降了,關羽如果在荊州不僅糜芳等人不敢投降,只要關羽憑借威望穩住軍心,等到劉備的支援很輕松。其實沒有這封信關羽退兵的可能性也不大,關羽本身驕傲自大,在他看來孫權根本不配和自己交手,更不敢主動進攻自己,關羽甚至一度表示要把孫權拉過來一起打,關羽把自己看得太高是他失敗的最根本原因。